
演出现场的火爆场景

签约现场

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张娟致辞
“野百合”也有春天
——龙王江农民剧团“掘金”政府文化采购侧记
中国溆浦网讯(记者 周生齐)拿起锄头种田,放下锄头演戏。他们是生活在大山之中一群快乐的农民,因为对生活的热爱而组成一个小小的乐队,成为众多奔波在农村红白喜事的文艺队伍中的平凡一员。
或许,他们从来也没有想过,有一天会在万众瞩目下,在如潮掌声中走上签约台,完成签字、握手、交换文本等一整套标准的商务仪式,由默默无闻的“草根”,一跃成为文化市场的“奇葩”。
6月4日晚,这一切都变成了现实。在我县举办的政府采购民间文艺产品推荐会和现场展演活动中,龙王江乡农民业余剧团与县综治办、创卫办、司法局正式签订文艺产品购买合同,并为县城数千居民献上了一台别开生面的文艺演出,成为全县第一家通过产品生产“掘得”政府采购资金的民间文化组织。
火!展演现场人山人海
“想不到会有这么多观众,想不到会有这么多的掌声。”两个小时的演出完毕后,剧团负责人宋克检已是汗流浃背,但难以掩饰内心对演出效果的喜悦,一连用了两个“想不到”。
家住县城民主街的退休职工向老和众多观众一样,整整看完了全场演出后,也说了两个想不到:“想不到农民演戏这么能干,想不到农村文化这么有味。”
第一个节目《雕塑下的约会》是一个警察抓小偷的故事,其中还对公共场所乱丢乱倒不良现象进行了深入刻画。由于是哑剧,这群农民演员将所有的情节通过夸张的动作和丰富的表情逐一展现,让观众在欣赏诙谐幽默的故事中,接受了一场环卫意识的教育。

小品《雕塑下的约会》剧照
如果说《雕塑下的约会》是以表演见长,那么快板《科学发展在身边》就是以语言见长。原本枯燥的理论,经过糅合身边事例的生动性,配以本土方言的亲和力,在笑谈中让人茅塞顿开。
同样,法制小品《婆媳之间》、禁毒小品《悔恨》等每一个节目经过综合运用嬉笑怒骂的表演和语言技巧后,让身边最平凡、最常见的故事还原舞台,绽放出独特的魅力。
正如剧团介绍中所说的:“带着泥土的芳香,绽放乡村的气息。”但不管是文化甜品,还是文化大餐,这种贴近生活、寓教于乐的喜剧表演形式就已先发头筹,在这个“不缺少艺术,只缺少共鸣”的文化年代中,紧紧地扣住了不同年龄、不同知识层次的观众。
7:30分展演开始时,现场还只是附近的住户和商户,但到中途,黑压压的人群已经把整条街道都已占据,甚至人行道都是踮起脚尖眺望的观众。霓虹灯下,只看到一双双目不转睛、合不拢嘴的笑脸。
因此这种“想不到”,就被这现场人山人海的壮观场面和笑声如潮的欢快气氛诠释得淋漓尽致。
小品《婆媳之间》剧照
赞!农民剧团两年完成“三级跳”
“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表演是一门艺术,没有天生的明星。
起初这群农民里面艺术天分最高的也只是会拉二胡的宋克勤。“农村茶余饭后,邻里们喜欢拉拉家常,一拉二胡就是集结号。”剧团成员宋克勤说起剧团成立之前的日子深有感触,“打牌输不起,与其闲着,不如一起练。”这个想法和这群听惯了琴弦的农民一拍即合。2006年5月,大家伙凑了几千元钱,从怀化购回长号、大鼓等乐器,亲情乐队正式宣告成立。
快板《科学发展在身边》剧照
乐器有了,不会用也是一堆废铁。用剧团成员的话说“学乐器是个‵讨嫌′名堂”。为了学艺,平常少不了跟着其它乐队屁股后面走,不但要眼尖耳聪,有时还要打烟送酒意思意思,学得一招半式,每晚都要进行集体训练。正是这段苦涩的经历为剧团今后转型打下了坚实基础。
与溆浦农村各民间剧团乐队一样,他们起初的想法也只是跑跑红白喜事,既把本钱捞回来,又能过文化瘾。但业内竞争的技术战、关系战、价格战,丝毫不比商界逊色。要揽瓷器活,少不了金刚钻。从吹拉弹唱,到排练舞蹈,从红白喜事,到乡村文化活动,亲情业余剧团涉猎的活动越来越广泛,挑战的难度越来越大,他们尝试将电视中的小品搬到剧团的舞台上演出,居然在当地一炮走红,连两丫坪、桐木溪等地的红白喜事,也专程找他们。
剧团负责人宋克俭曾是当地矿场的厂长,颇懂经营之道。他在经营管理中,采取企业发展模式,宁愿大家分拿一点,也要从演出收入中拿出固定比例资金用于装备更新,经过两年多的发展,如今电子琴、架子鼓、音响乐器齐全,全副家当在全县乡村剧团中数一数二。
小品《悔恨》剧照
2008年,全县开展乡村流动大舞台巡回展演活动,要求各办事处组织一台文艺节目。曾任龙王江乡党委书记的水东办事处党委书记张伟对亲情业余剧团非常熟悉,大胆的将演出任务交由这个农民剧团包办。几个月时间里,亲情剧团编排了《如此致富》、《妇女主任开会》等宣教型节目,虽然表演青涩,但沿用喜剧路线的新颖风格,给参与节目评比的县级专业评委留下了深刻印象。年底,县城举办家乡美系列文化活动,亲情剧团首次受邀走进都市的文化擂台,一部纯娱乐小品《傻子上课》获得全场最热烈的掌声。
2009年春,全县经济工作会议在县城召开,县委宣传部筹办的迎春文艺晚会和“乡村流动大舞台”巡回展演活动颁奖晚会上,这群农民艺人历史性的出现在了全县文艺演出的最高舞台。
短短两年时间,这个农民剧团实现了一个完美的“三级跳”。
县长梁永泉,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张娟,县委常委、卢峰镇党委书记张强,县人大副主任潘高珍,副县长陈秋生、陈正平,县政协副主席江易光,县长助理杨日培亲临现场观看演出
好!政府采购 老百姓看戏
6月4日的城北朝阳路,6月5日的二中寺坪,6月6日的城南园艺路,每一次演出,舞台前总是围满黑压压的人群。
“演出完了,还有观众意犹未尽,不愿意走。”工作人员谈起这几天的火爆场面,倍感自豪。
“这比电视里的小品,不晓得味好多。”连日的演出中,像毛先生这样的20出头的年青小伙在观众中并不少见,平常在这个时候他们中更多的是在电脑前玩游戏或在龙虾船上喝啤酒。
演出现场
但是群众要经常享受这样的文化大餐并不容易,短短的一两个小时文艺节目,却需要几个月的筹备。“以前是管办不分,文化部门办一场节目,少说也要三四万,而且一次性演出,浪费严重,投入产出比严重失调。”县文化局局长张建平深有感触。
我县是一个有着近90万人口的农业大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全县有民间文化组织800余个。虽然规模庞大,但是由于农村经济基础薄弱,大批演出队伍水平低、节目质量差,除了在红白喜事中吹吹打打,很难发挥文化服务作用。
一边自办演出的高成本问题,一边是群众演出的低水平难题,农村文化繁荣面临难以逾越的鸿沟。
“我们普法工作最大的任务在基层,最大的难点也在基层,创新基层宣教工作模式这值得一试。”作为采购方的县司法局局长武清勋在观看整场演出效果后,盛赞这笔“生意”做得划算。和县创卫办、综治办等另外两个采购单位一道,今年他们将把亲情业余剧团请入社区、请入学校、请入工厂,让群众在享受文化服务的同时,推进宣传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
“文化是经济发展的脊梁,是社会进步的支柱。繁荣群众文化,必须依靠群众、发动群众。”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张娟说,实施文化产品政府采购,把县委政府中心工作与群众文化需求紧密结合,跳出了传统文化事业体制机制束缚,将成百上千的民间文化组织由以往的“编外人员”凝聚为传播先进文化的“政府雇员”,实现了由“送文化”变成“种文化”,让政府文化投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发挥最大化,为农村文化事业的跨越式发展找寻了新的出路。
政策激活市场,演出激发效益。政府采购给农村业余剧团提供了广阔的演出平台,提供了强大的资金支持,让一部分喜好文艺,具备演出资质的农民从业余爱好走向职业演员,催生了专业化、产业化、集约化发展的良好局面。
在展演现场,获得“2008年度感动溆浦人物”的油洋乡文化站舒毅看得格外认真。“他们最大的特点就是创作能力强,”对于未能在政府采购中拔得头筹,他深感遗憾。但是言语之中透露更多的却是信心。“我们正在组建业余剧团,引进创作型人才将放在第一位。”
演出现场
一花引来万花开,姹紫嫣红满园春。龙王江亲情业余剧团的成功,为农村千千万万民间文化组织发展壮大打开了一扇门。据县文化部门统计,2008年全县农村文化市场产值高达1200万,其中企业商家文化演出投入高达400万,今年1-5月仅政府文化采购资金标的就达10万元。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农村文化这篇广袤的市场里,在政府采购模式的带动下,企业、商家乃至全社会的高层次文化消费格局和多元化的文化投入机制正逐步形成,农民剧团、乐队这个无人问津的“野百合”即将迎来的大发展、大繁荣的春天。
【编辑 雨止春虹】
来源:中国溆浦网
作者:周生齐
编辑:网站值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