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11月25日讯(通讯员 黄浩)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根基工程。近年来,双井镇党委、政府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促进群众就地就近就业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抓手。面对当地留守劳动力、脱贫人口的就业难题,该镇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全力打造“就业帮扶车间”发展模式,成功将就业岗位送到群众家门口,将发展希望留在乡村沃土。
目前,全镇已规范运营博纳皮具厂、雅典饰品厂等就业帮扶车间17个,稳定吸纳2000余名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其中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100余人,人均月增收2500元以上,有效破解了“挣钱”与“顾家”的矛盾,激发了乡村内生动力。
精准施策,下好招商引资“先手棋”
建设帮扶车间,引来企业是基础。该镇变被动等待为主动出击,精准破解“项目从哪里来”的问题。
盘活资源“筑好巢”。成立工作专班,对全镇闲置的旧校舍、老村部、空置厂房等资源进行“拉网式”排查,建立资产台账并“一址一策”制定盘活方案。通过投入资金进行适应性改造、简化手续、减免租金等优惠条件,将“沉睡资产”转化为“招商资本”。例如,协助在外企业家对双井社区废旧粮站30亩土地投入六千余万元改造,仅用三个月就使其达到生产标准,显著降低了企业入驻的初期成本和时间成本,为周边群众解决100余个就业岗位,年产值高达2亿元,成为溆浦县最大的再生资源回收再利用新型科技企业。

废旧粮站变新型科技企业
靶向招商“引凤来”。紧紧围绕本地农业特色(如溆浦脐橙、中药材)和劳动力技能特点,重点面向农产品深加工、手工艺品制作、电子元件组装等劳动密集型产业进行靶向招商。由镇主要领导带队,组建“招商小分队”多次赴县工业园、深圳、长沙等地考察洽谈,对接印度、乌兹别克斯坦等外宾来本镇帮扶车间考察,以最大诚意成功引进了湖南鹏茂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等一批优质企业。

印度客商双井镇帮扶车间考察
优化环境“留得住”。牢固树立“营商环境就是生产力”的理念,推行“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套班子、一抓到底”的全程代办服务机制,让企业“轻装上阵”。建立“政企恳谈会”制度,每月由镇主要领导主持,邀请县工业园相关领导、本镇企业家、帮扶车间老板等召开1次座谈会议,第一时间响应和解决企业在落地、建设中遇到的各类“堵点”“难点”问题,让企业安心经营。
多措并举,打好扶持保障“组合拳”
该镇致力于构建长效扶持机制,保证企业“引得进”,更要“扶得稳”“发展好”,为帮扶车间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政策扶持“添动能”。积极协助企业申报县级、市级就业帮扶车间各项补贴(包括一次性建设补贴、稳岗补贴等),并结合本镇实际制定扶持措施,在场地租金、水电费用等方面给予进一步优惠,累计为各车间争取和减免费用50万元,切实减轻了企业经营压力,吸引了大量在外能人来本镇开设帮扶车间。

双井镇街道就业帮扶车间连排生产
配套服务“解难题”。针对企业普遍反映的“用工荒”和“技能短板”问题,联合人社部门、职业培训机构,开展鞋面制作、箱包皮具粘贴等“订单式”技能培训10场次,培训合格人员1000余人,实现“结业即上岗”。同时,主动协调解决车间在物流运输、融资贷款等环节的实际困难,如为双井荣兴电子厂帮扶车间协调解决了产品外运的车辆问题。
内部激励“增活力”。指导各车间建立内部激励机制,通过开展“岗位能手”评选、技能比武等活动,树立先进典型,激发员工“比、学、赶、超”的工作热情。将员工的成长与车间的发展紧密绑定,有效增强了团队的竞争意识和内生动力。

煜江电子鸿兴玩具厂就业帮扶车间
安全管理“筑防线”。为保障帮扶车间安全生产和员工权益,该镇制定并推行了《帮扶车间安全管理规范》,明确消防、用电、机械操作等安全标准,定期组织应急演练和隐患排查。每季度联合应急管理部门开展安全检查,对所有帮扶车间进行专项督导,确保安全制度落地生根。此举不仅提升了车间抗风险能力,也为群众提供了更安心的就业环境。
用心用情,当好群众就业“贴心人”
帮扶车间的最终目的是促进群众就业增收。该镇在宣传招工和服务群众上下足“绣花功夫”,提供有温度的服务。
宣传动员“全方位”。利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通过村民微信群、村级广播、招工海报、召开院落会等多渠道宣传。同时,积极制作“车间宣传招工”短视频,开展“春风送岗”行动,让群众亲身走进车间了解岗位,彻底打通信息壁垒。
精准匹配“促就业”。镇社会事务综合服务中心建立了详细的劳动力就业意向动态台账,定期组织“送岗下乡”活动,实现企业与劳动力的高效双向匹配。特别是针对脱贫户、监测户等重点群体,开展“一对一”的就业推荐和跟踪服务,确保人岗相适,积极探索“总部车间+家庭工坊”等新模式,长潭扶贫易地搬迁安置点鸿珍洁饰品厂作为后续产业发展的帮扶车间示范点重点培育,该车间精准定位手工头饰制作产业,凭借其就业门槛低、方式灵活的特点,有效契合搬迁群众的实际需求。为最大限度促进就业,车间创新采取“集中生产+送货上门”的灵活模式,不仅吸引了120余名群众在岗就业,更通过上门送料、居家制作的方式,为60名因照顾家庭等原因无法外出的搬迁点群众提供了就业机会,显著拓宽了增收渠道。在此就业的群众人均月收入达3000余元,稳定的收入切实改善了搬迁家庭的生活水平,使该车间成为帮助搬迁群众“稳得住、能致富”、实现安居乐业的重要支撑。

长潭村易地搬迁安置点群众“家庭”订单制作
人文关怀“暖人心”。关注员工的实际需求,积极倡导企业实行“弹性工作制”,允许员工灵活安排时间接送子女;协调相关部门探索解决员工子女课后托管问题;联合工会、妇联等组织定期开展夏天送清凉、冬天送温暖等活动,极大增强了员工的归属感和凝聚力,真正实现了“安薪”更“安心”。成效与展望双井镇的实践深刻表明,就业帮扶车间不仅是群众增收的“稳定器”,更是乡村产业的“孵化器”和社区和谐的“润滑剂”。
下一步,该镇将推动帮扶车间从“增量”向“提质”转变,重点扶持其进行技术改造和品牌打造,并向“乡村小微企业”转型升级,进一步拓展就业空间,让“小车间”在双井镇乡村振兴的宏伟蓝图中,持续发挥出“大作为”。
来源:红网时刻
作者:黄浩
编辑:米娜
本文为溆浦新闻网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