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8月26日讯(通讯员 谭垄 黄俊逸)在乡村振兴的时代浪潮中,溆浦县水东镇刘家渡村以创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为抓手,走出了一条“党建引领、法治筑基、德治润心、自治增效”的乡村善治之路。作为《辞海》之父舒新城的故乡,这个拥有 642户2573人的村落,将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现代治理理念相结合,2022年荣获“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其探索出的治理模式为乡村民主法治建设提供了鲜活样本。但刘家渡村并未就此停下脚步,而是持续深化治理创新,以“三级联动”织密责任网络,有效破解了“治理悬浮”难题。
筑牢根基聚合力
党建引领建强“主心骨”
刘家渡的实践证明,只有把党组织的政治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民主法治建设才有“定盘星”。该村将59名党员分片编入30个网格,实行“党员联户、法治联讲、矛盾联调”三包责任制,党员在普法宣传、纠纷调解中带头示范,使党组织成为群众看得见、信得过的“主心骨”,以此强化基层党组织在法治建设中的领导核心作用,把党的政治优势转化为治理动能。
群众参与激活“内生力”
从修订村规民约时收集300余条民意,到“爱心超市” 积分制激发村民参与热情,刘家渡村始终坚持“群众的事群众办”。村民参与的不仅是投票表决,更包括规则制定、过程监督、成果共享,这种全程参与感使法治从“外在要求” 变为“内在自觉”让群众成为了法治建设的参与者和受益者。
文化浸润厚植“文化根”
依托本地文化资源,刘家渡村将法治元素融入舒新城故居展陈、荷花基地景观,用“屋场夜话” 讲法治故事,用“乡贤讲堂” 传播法治理念,使法治精神与乡土文化相得益彰。这种“文化 + 法治” 的融合路径,有效破解了“法言法语” 与“乡土话语” 的沟通壁垒,找到传统与现代的结合点。
创新机制提质效
三级联动织密责任网络
刘家渡村创新建立“县委统筹、镇委推动、村党总支落实” 的三级联动机制,将民主法治建设纳入“一把手”工程。县委书记郑湘先后10次进村调研,聚焦“法治如何赋能乡村治理” 主题破解瓶颈;镇党委每月召开专题例会,联村领导定点督导;村党总支牵头成立由党员、乡贤、村民代表组成的法治建设专班,形成“层层有责任、事事有人管” 的工作格局。
在2023年的人居环境整治中,涉及46栋废弃房屋拆除和3.5公里公路提质改造。村党总支通过“四议两公开” 程序,组织党员逐户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相关条款,召开23场屋场会听取意见,最终实现零上访、全配合。这种“政策讲透、程序走实、群众点头”的做法,正是三级联动机制在具体工作中的生动实践。
三源共治激活基层细胞
深入推进诉源、警源、访源“三源共治”,构建多元化解体系。设立公共法律服务室和“金牌调解室”,聘请10名退休干部、老党员担任“法律明白人”,2022年以来成功调解邻里宅基地纠纷、家庭赡养等矛盾50余起,群众满意度达100%。创新“微网格 + 微信群”模式,将全村划分为23个微网格,每个网格配备1名党员网格长,通过“每日巡查、每周会商” 及时排查化解隐患。
村民张大爷与李大爷因农田灌溉用水引发冲突,网格长第一时间介入,援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物权篇相关规定组织调解,最终达成“轮流灌溉、共用渠道”协议。这种“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村”的机制,使该村连续五年矛盾纠纷上交率为零。
“三治融合”培育治理生态
一是法治筑基。修订完善《村规民约》,涵盖耕地保护、乡风文明等12类86条内容,特别对红白喜事大操大办等陋习设定刚性约束,由村民代表组成的执行委员会定期督查。二是德治润心。依托舒新城纪念馆等文化阵地,开展“好婆婆好媳妇”评选、乡贤讲坛等活动,将诚信守法纳入“星级文明户”考评指标,96% 的家庭参与创建。三是自治增效。成立全市首个村级乡贤参事会,募集“幸福基金”15万元,用于助学奖优、法律援助等公益事业,乡贤调解队成为化解矛盾的“生力军”。
守正创新促长效
法治建设算好“三本账”
刘家渡村的实践说明了,乡村法治不是“额外负担”,而是“效益工程”。算经济账,矛盾纠纷减少使村集体经济项目签约率提升 30%;算社会账,五年来无刑事案件、无越级上访,节约治理成本超50万元;算民心账,群众安全感满意度达98%,为产业发展营造了优良环境。
治理创新守住“两条线”
在探索过程中,刘家渡村始终把握“依法依规”和“群众满意”两条底线。无论是幸福基金的管理使用,还是微网格的运行机制,都严格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等法律法规,同时通过“群众点单、村社派单、志愿者接单、群众评单”的闭环机制,确保创新举措符合群众期待。
长效发展培育“生态链”
从普法宣传到矛盾化解,从村规民约到乡贤参与,刘家渡村构建的不是孤立的治理环节,而是相互支撑的法治生态系统。以“共建共治共享”—— 党员带头、群众参与、乡贤助力、法治保障作为生态链核心,形成持续运转的治理共同体。乡村民主法治建设不是单一工程,而要系统谋划、协同推进,培育自我完善、持续发展的内生机制。
刘家渡村的实践深刻表明,乡村法治建设是一项“效益工程”,通过算好“经济账、社会账、民心账”,彰显了法治在促进经济发展、节约治理成本、提升群众满意度方面的巨大价值。同时,其在治理创新中始终坚守“依法依规”和“群众满意”两条底线,并着力培育相互支撑、持续运转的法治“生态链”,构建了“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共同体。更表明了,乡村民主法治建设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模板,但有共通的规律可循——坚持党建引领不偏向,扎根群众土壤不动摇,融合乡土文化不脱节。唯有如此,才能让法治精神融入乡村肌理,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动力。
来源:溆浦县融媒体中心
作者:谭垄 黄俊逸
编辑:宋萍
本文为溆浦新闻网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