溆浦融媒讯(通讯员 龙武军 摄影 江东学校)江东学校创建于1913年,历经近100多年的发展,目前已成为溆浦县一批质量优、特色明的农村九年一贯制学校之一。
百年校园
2021以来,江东学校为建设具有农村特色的校园文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向立华校长的带领下秉承“文化兴校、质量立校、特色强校”的办学方针,踏上用“红色、绿色、古色”打造特色校园之路。
小龙拳术社团活动
坚守古色底蕴
该校注重将古色传统文化通过多种活动形式带进农村校园,深入学生心中。操场上,小龙拳术社团的20多个孩子在非物质遗产文化唯一传人奉仁仙的指导下,一招一式的学习拳术灯动作。
“小龙拳术灯是本地区的一项传统技艺,也是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通过社团形式的学习让孩子们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感、认同感”。这一堂普通的练习课,不仅仅是教授即将失传的一项传统技艺,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年近70岁的奉老仍然坚持每周给孩子们授课3次。“一人舞龙一人舞灯,表演者动作寸劲有余,招式多样,粗犷中处处体现原生态,深受人们的喜爱。”
2018年,小龙拳术灯在溆浦县委县政府的全力支持下进行抢救性地保护,2019年列入怀化市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江东学校借助三江镇丰富文化遗产资源,从传承和弘扬非遗文化出发,第一时间踏上了创建古色校园的征程。
民间艺人进校园写春联
每当传统节日到来,学校都会邀请当地的民间艺人到学校与学生们开展实践活动。写对联、打糍粑、剪纸、踢毽子、跳绳……江东学校紧紧围绕传统文化抓特色素质发展。
端午节,走进实践课堂,老师正在指导孩子们包粽子。拆粽叶,填糯米、腊肉、红豆等馅料……一道道工序,孩子们忙活的不亦乐乎。老师还通过让学生阅读课外书籍、看纪录片、讲故事等方式,使同学们了解端午节的由来,明白过端午的意义。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让同学们从多角度感受到端午节的意义所在,接受传统风俗洗礼的同时增强民族自豪感。
学校紧紧围绕教育部“双减”政策的实施落地,充分挖掘农村学校发展特色,让孩子们提升内在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将传统文化传承下去。
传承红色基因
江东学校通过开展红色文化实践活动不断加强学生的红色文化教育,不仅注重思想教育,也注重实践养成。
参观红军战地医院
每年清明节,组织师生重走红军路。根据不同年级,设置远近不同的徒步路线。来到红军医院遗址,聆听壮烈的红军故事;走到红军战士墓前,致敬伟大长征魂。让师生们感受那段峥嵘岁月,重温先辈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使孩子们在赓续红色文化的生动实践课中放飞青春梦想。
“参加重走长征路活动,既让我们体验了当年红军战士们的艰辛,也感受到了他们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本色。作为新一代的学生,要更加珍惜眼前的生活,不忘长征精神砥砺前行”学生何嘉欣在红军墓前发出感言。
老师每天下午第一节课前组织学生利用10分钟诵读红色诗文、讲红色故事。邀请守护红军战士墓的张克祥老人到学校讲述红军故事。
江东学校从严落实“双减”要求,不断深化课改,从课程变化看教学策略调整,将红色文化贯穿在教学中。用红色课堂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传承红色基因,厚植爱国情怀。
打造绿色坐标
通过到湖南四大名校、长沙市砂子塘小学等学校考察学习。江东学校吃透课改政策,挖掘自身优势,提出办农村特色学校,城市向农村学习的路子。做好情境教育、打造绿色坐标。
菜地劳动实践课
今年,学校租用2.8亩农用地,搭建劳动教育实践基地,聘请种植导师,开设劳动教育课程。全校17个班级,每个班负责种植划分到的地块,学生从零开始学种菜,结收的农产品卖给学校食堂,收益作为班费开展活动。
把劳动教育引导到生活,江东学校以此作为系列课程来设计。低年级学生通过观察、感受身边的动植物去感知生命认知生命为目标;中年级学生通过老师的指导进行自主实践,提高自身劳动技能;高年级学生通过引导,了解农业生产的过程并自主制定劳动计划,提高自主管理能力。
“新课改后,学校设立劳动教育实践课非常的有必要,让孩子成为了有兴趣的劳动者”陈英作为家长,看到孩子在学校里学到了书本上没有的知识十分的开心。表示自己也会在家里给孩子适量的劳动量,养成爱劳动的习惯。
下一步,学校会将劳动实践课与科学课深入融合,开展大棚种植、无土栽培等新课程设计,在养成劳动品质的同时让学生们成为美好生活的创造者。
江东学校奋力打造“三色”文化,不断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引领农村学校新发展,办出校园特色,特色育人结硕果。
来源:溆浦县融媒体中心
作者:龙武军
编辑:米娜
本文为溆浦新闻网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www.xpnews.net/content/2022/06/15/113898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