溆浦融媒讯(作者 山羊溪边)溆浦是警予家乡,红色热土。在这里,警予精神代代相传、发扬光大、熠熠生辉,成为发展县域经济、推进项目建设、改善百姓民生的不竭力量。
在向警予同志纪念馆两侧,分别是警予学校和溆浦大桥,历经风雨,相伴相随,都早已成为溆浦人民心中的地标。警予学校是向警予为教育救国亲手创办,溆浦大桥是为了溆浦发展而勠力齐修。大桥与向警予故居、向警予同志纪念馆、警予学校紧紧地连在了一起,犹如一串耀眼的珍珠,成了红色旅游热门“打卡地”。我们不曾考证,修建溆浦大桥定是为了纪念革命烈士向警予,但这其间肯定饱含着警予精神的光辉。
上世纪七十年代,全县人民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勒紧裤腰带修建溆浦大桥,其目的是为了南来北往的行人过往方便,是为了改变落后的城乡面貌,是为了让当地群众过上好日子,更是对革命先烈向警予最好的纪念。现在,已不堪重负的溆浦大桥急需重建,亦是如此。在提倡“过紧日子”的当下,县委、县政府决定从有限的资金中挤出钱来重建溆浦大桥,也是为了百万城乡群众的安全着想,更是学习党史、感恩先烈。
前段时间,县里发出《关于公开征集溆浦大桥新桥名的活动方案》,在我们的微信朋友圈里掀起了一波热潮。有人提议,将溆浦大桥命名为“警予大桥”,引起热烈讨论,赢得了很多人的支持。大家认为,赋予大桥更多文化内涵,是溆浦人民心中对向警予同志深深的敬仰与爱戴,也是为“警予家乡、红色溆浦”名片增添一道靓色。不管最终大桥名字如何,烙在溆浦人心中的警予精神必将指引我们奋力有为,修建好人民满意的大桥。
修好新桥,要发扬向警予无私无畏的奉献精神。修桥搞建设,免不了会让一些人的日常生活受到影响。比如,周围的商铺,附近的居民,住在城南却在城北上班的,住在城北却在城南做生意的。如果没有奉献精神,只想着自己的难处,不顾及造福后人,不为经济发展考虑,自然免不了有牢骚。可是,只要想起革命先烈向警予,只要想起她为了劳苦大众过上好日子、宁可牺牲自己的奉献精神,就会无条件地支持大桥的建设,绝不会做影响大桥修建的事情。“过去,为了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革命先烈连命都可以牺牲,现如今,为了修建造福大家的桥,克服一点困难又算什么呢?”再难的事,只要大家发扬奉献精神,就一定能修出让大家满意的大桥。
修好新桥,要发扬向警予群策群力的群众精神。在向警予烈士的心里,只有国家的富强和人民的幸福。她是工人运动领袖,善于做群众工作,善于组织群众,善于发动群众。修建大桥,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需要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更需要广大群众的理解支持。只要发动群众,只要赢得群众的支持,再难的事也能办好。县委、县政府在这方面带了个好头。拆除重建还是维修加固?听从民意。大桥规划怎么定?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大桥的名称怎么定?交给群众。在今后修建大桥的日子里,也要广泛发动群众献计献策,充分发动群众出工出力,引导城乡群众一起努力,投入到支持大桥修建中来。
修好新桥,要发扬向警予亲力亲为的务实精神。站在向警予烈士纪念馆外的防洪大堤上,看着即将新修的大桥,不由得想起向警予烈士当年在革命过程中亲力亲为的情景。“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都没有。”干实事,就要亲力亲为。当“甩手掌柜”,终究干不成事。从决策的领导干部到一线施工人员,都要发扬亲力亲为的务实精神,方能修出让人民满意的大桥。
修好造福城乡群众的大桥,将警予家乡建得更美,让红色溆浦名片更靓,不仅是对向警予等革命先辈最好的纪念,更是给百万溆浦人民交上的满意答卷。
来源:溆浦县融媒体中心
作者:山羊溪边
编辑:夏帆
本文为溆浦新闻网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www.xpnews.net/content/2022/02/23/109378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