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百年·党史天天播》
今天推出
赵一曼的三次抉择
↓↓↓
主持人:听众朋友们,大家好,回顾党的光辉历程,讴歌党的丰功伟绩,这里是溆浦人民广播电台FM104.7溆浦之声《党史天天播》栏目。我是主持人舒秦,今天我们很荣幸邀请到三江镇党委委员、宣传委员谌洁萍同志来到我们录音间,为大家讲述党史故事。谌委员您好!
谌洁萍:主持人好,听众朋友们大家好。党史天天播,今天我来讲,我是谌洁萍。赵一曼是抗日战争中顽强奋战为国捐躯的著名抗日英烈,被评为是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英雄模范人物之一。她的一生,光辉而短暂,概括起来,就是忠于信仰,无悔选择的故事。今天我和大家一起分享赵一曼这位伟大女性的人生中有关三次抉择的故事。
第一个抉择,是家庭与信仰的抉择。赵一曼,原名李坤泰,1905年出生于四川省宜宾县一个封建地主家庭。十岁时,家里让她裹小脚,但她宁死不从。在大姐夫共产党员郑佑之的引导下,赵一曼阅读进步书刊,接受五四运动的新文化思想。1926年,她放弃了地主小姐的优越生活,离开家乡来到宜宾女子中学读书,并在这里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为信仰奋斗一生。
第二个选择,是当“妻子”还是做“战士”的抉择。1928年,随着国内革命形势的发展,党组织非常需要干部,特别是女干部。正在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的赵一曼接到回国通知。此时的她,已经与中共党员陈达邦结婚,接到回国通知时正怀有身孕。她本可以向组织说明情况,留在苏联安心待产,但在“妻子”与“战士”两个身份中,赵一曼毅然选择回到祖国从事革命斗争。回国后,赵一曼在上海从事党的秘密工作。一个女人带着孩子从事地下工作十分危险,赵一曼思考再三决定将儿子宁儿送到亲戚家寄养。让赵一曼没有想到,这次分别两人就再也没能相见。
“九·一八”事变后,赵一曼赴东北从事抗日斗争的组织活动。1935年11月,在与日军作战中,赵一曼为掩护部队腿部负伤后被俘。日军为了从赵一曼口中获取到有价值的情报,连夜对其进行审讯。在狱中,日军动用酷刑,她也没有吐露任何信息。
1935年12月13日,因赵一曼腿部伤势严重,生命垂危,日军为得到重要口供,将她送到哈尔滨市立医院进行监视治疗。赵一曼在住院期间,利用各种机会向看守她的警察董宪勋与女护士韩勇义进行反日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受到教育的两人决定帮助赵一曼逃离日军魔掌。
1936年6月28日晚上,董宪勋与韩勇义将赵一曼背出医院送上了事先雇来的小汽车。经过辗转后,赵一曼到了阿城县境内的金家窝棚董宪勋的叔叔家中。6月30日,赵一曼在奔赴抗日游击区的途中不幸被日军追上,再次落入日军的手里。这一次,赵一曼迎来了人生中第三个重要抉择,是生与死的抉择。面对残酷的刑讯,赵一曼始终坚贞不屈,没有透露出党的半点秘密。日军知道从赵一曼的口中得不到任何有用的情报,决定将她处死“示众”。
1936年8月2日凌晨,赵一曼被押上开往珠河就是现在的黑龙江省尚志市的火车。临别之时,她给儿子宁儿写下一份感人至深的遗言,信中这样写道:“……我最亲爱的孩子啊!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就在这一天,赵一曼牺牲在珠河小北门外敌人的刑场上,年仅31岁。今天的党史故事我就讲到这里,我是谌洁萍,谢谢大家收听。
主持人:赵一曼她是英雄,也是一位普通的母亲。她的遗书是写给年幼孩子的,更是写给中华民族的。在国破家亡、民族危难之际,一个纤细弱小的女子、一个至死仍不能忘记育儿之责的母亲,用鲜血和生命兑现了自己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铮铮誓言。
谌洁萍:是的,我们今天可以告慰英雄的是,她没有被人们所忘记。2009年,赵一曼入选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和青少年学习的榜样。我们作为女性,应该把她身上的爱国情怀与赤子之心作为家风,永远地传承下去。
主持人:谢谢您来到我们的录音间讲党史故事,请推荐一首红色歌曲和听众朋友们一起分享吧。
谌洁萍:好的,我今天为大家推荐一首张也演唱的《红梅赞》,希望大家喜欢。
主持人:谢谢推荐,也感谢您来到我们录音间做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红色歌曲《红梅赞》。
【音乐】《红梅赞》
主持人:这里是溆浦人民广播电台FM104.7溆浦之声,为您带来的《党史天天播》栏目,我是主持人舒秦,本期栏目已经播送完了,制作戴伟,责任编辑周树华,监制刘达,总监制陈勇,更多资讯请关注红网溆浦站、溆说手机APP视听广播栏目。感谢您的收听,再会!
来源:溆浦县融媒体中心
作者:溆浦人民广播电台
编辑:向茂文
本文为溆浦新闻网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www.xpnews.net/content/2021/10/27/103391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