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百年·党史天天播》
今天推出
两弹一星”先进群体
↓↓↓
主持人:听众朋友们,大家好,回顾党的光辉历程,讴歌党的丰功伟绩,这里是溆浦人民广播电台FM104.7溆浦之声《党史天天播》栏目。我是主持人舒秦,今天我们很荣幸邀请到思蒙镇党政办主任唐子淳同志来到我们录音间,为大家讲述党史故事。唐主任您好!
唐子淳:主持人好,听众朋友们大家好。党史天天播,今天我来讲,我是唐子淳,今天我和大家一起分享
精神之光,永不熄灭——缅怀“两弹一星”先进群体。
在中国科学院力学所大楼,有两所办公室始终被保留着。一所是力学所首任所长钱学森的办公室,另一所是首任副所长郭永怀的办公室。
钱学森、郭永怀,他们都属于一个被历史铭记的英雄群体——“两弹一星”先进群体。
“我的事业在中国,我的成就在中国,我的归宿在中国。”上个世纪,50年代中期,刚刚诞生的新中国百废待兴,面对当时严峻的国际形势,为抵御帝国主义的武力威胁和核讹诈,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党中央领导集体,根据当时的国际形势,为了保卫国家安全、维护世界和平,高瞻远瞩,果断地作出了独立自主研制“两弹一星”的战略决策。大批优秀的科技工作者,包括许多在国外已经有杰出成就的科学家,怀着对新中国的满腔热爱,义无反顾的投身到这一神圣而伟大的事业中来。1955年,钱学森克服重重阻力和困难回到祖国,将自己的余生贡献给这片他热爱的土地。
回国后,钱学森受命组建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并担任首任院长,主持完成了“喷气和火箭技术的建立”规划,参与了近程导弹、中近程导弹和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等。
“虽然条件艰苦,但是大家都很兴奋。”中国工程院院士、神舟飞船总设计师戚发轫回忆上钱学森的课,仍然记忆犹新。在那几期培训班的学员中,许多人后来都成为中国航天的领军人物,推动了“两弹一星”和中国航天事业的进步。
早一步归国的钱学森数次写信给同门师弟郭永怀:“快来快来,我们拼命地欢迎你!”
郭永怀归国后,便投身于我国“两弹一星”的建设。1968年12月5日,郭永怀在完成第一次热核弹头试验准备工作返回北京时,因飞机着陆失事不幸遇难。
当人们从机身残骸中找到郭永怀时,发现他同警卫员紧紧抱在一起,胸前保护着完好无损的装有绝密实验资料的公文包。
像钱学森、郭永怀这样的前辈科学家还有很多,他们有人放弃国外优越的科研与工作条件,冲破重重阻力,义无反顾地投身新中国建设事业中;也有人隐姓埋名数十载,风雨兼程,为攻克科研技术难题而通宵达旦;还有人甚至为科研奉献了自己的生命。
这些科学家们白手起家、攻坚克难,不被任何困难所压倒,创造了令世界瞩目的科技奇迹,让“东方巨响”震惊了世界!
1964年10月16日,沙漠深处惊天动地一声巨响,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6年10月27日,我国第一颗装有核弹头的地地导弹飞行爆炸成功;
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爆炸;
1970年4月24日,我国用“长征一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
“两弹一星”是不朽丰碑!它筑起了新中国的安全屏障,也为新中国的科技发展打下牢固根基。
1999年9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对当年为研制“两弹一星”做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予以表彰。
作为共和国长空利剑的铸造者,“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始终不忘初心,赤胆忠诚,求真务实,把自己全部的热血和青春,奉献给了祖国的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为祖国和人民建立了彪炳史册的卓著功勋,他们的名字与功勋将被历史永远铭记。
今天的党史故事我就讲到这里,我是唐子淳,谢谢大家收听。
【片头过渡】(28秒)
主持人:伟大事业铸就伟大精神。斯人已逝,事迹不灭,精神长存。十几年来,“两弹一星”故事逐渐为人们所熟知,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国人。
唐子淳:“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科研工作者勇攀高峰。
主持人:谢谢唐主任来到我们的录音间讲党史故事,接下来请推荐一首红色歌曲和听众朋友们一起分享吧。
唐子淳:好的,我今天为大家推荐一首成龙演唱的《厉害了,我的国》,希望大家喜欢。
主持人:谢谢推荐,也感谢您来到我们录音间做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红色歌曲《厉害了,我的国》。
【音乐】《厉害了,我的国》
主持人:这里是溆浦人民广播电台FM104.7溆浦之声,为您带来的《党史天天播》栏目,我是主持人舒秦,本期栏目已经播送完了,制作戴伟,责任编辑周树华,监制刘达,总监制陈勇,更多资讯请关注红网溆浦站、溆说手机APP视听广播栏目。感谢您的收听,再会!
来源:溆浦县融媒体中心
作者:溆浦人民广播电台
编辑:向茂文
本文为溆浦新闻网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www.xpnews.net/content/2021/10/22/103182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