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从湖南地域特色看“湖南精神”

来源:红网 作者:枕戈 编辑:网站值班 2012-02-06 15:48:00
时刻新闻
—分享—

 

    国在经历了政治挂帅、经济挂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过程后,文化建设在国家战略层面的意义凸显,中国将迎来共和国成立后第三次转型的肇端。此次湖南省上上下下来讨论和提炼“湖南精神”,无疑是湖南人文化自觉的体现,是开启文化大繁荣的前兆。
  
  此时提出文化转型,提炼湖南精神,无疑是恰逢其时的。湖南文化资源丰富,尤其近代以来,湖南人屡屡力挽狂澜,成就了旷世伟业,也创造了辉煌得无以复加的湖湘文化。但是,湖南精神的立论根据在哪里?多数人并没有深究,这是要进行深入梳理的。
  
  首先,在历史上,湖南本来是偏居一隅的,被视为蛮荒之地,生存条件也相对恶劣,今天的青山绿水在古代不过是穷山僻水。但所谓穷则变,变则通,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湖南人磨练出了霸蛮悍勇的性格,以及奋发图强的精神。
  
  《左传》中描述楚人祖先“筚路蓝缕,以启山林”;曾国藩屡战屡败,打落牙齿和血吞,最后打败了用宗教精神武装起来的太平军。面对强大的皇权专制和外敌入侵,湖南人在改良或者革命力量非常弱小的情况,从来都是抛洒热血、牺牲生命,成就了彪炳千秋的史话。改革开放后,湖南经济渐渐落后,湖南省委、省政府提出后发赶超、弯道超车、四个湖南、文化强省等战略,终于在2011年湖南GDP超过上海,跃居全国第八。这些都是湖南人奋发图强的精神的体现。从这个层面讲,“筚路蓝缕”、“自强不息”、“积弱图强”、“后发赶超”、“吃得苦、霸得蛮”、“倔强霸蛮”、“坚韧不拔”都可以成为湖南精神,也是同一类型的表述。但是,大家讲得多的“霸蛮”,其实是一种性格描述,而且它也有固执、蛮不讲理的意思,我认为并不适合作为“湖南精神”。
  
  第二,湖南虽然地处一隅,湖南人在某些历史时期也相当保守,但是一旦睁眼看世界,认准了某种真理,往往能够开风气之先,引领风潮,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敢为人先”。蔡元培曾在《论湖南的人才》一文中写道:“湖南人性质沉毅,守旧固然守得很凶,趋新也趋得很急。湖南人敢负责任。”其中的原因,最根本的还是湖南的地域因素,以及由此形成的湖南人的霸蛮性格,可谓守旧也“霸蛮”,开放也“霸蛮”。一旦守旧,可以顽固到底,一旦开放,就可以敢为人先。这种人是说到做到,少有那种市侩气的滑头。
  
  “敢为人先”根本在于这种霸蛮性格赋予的决断能力,在于这种书生领军、领政的宏伟魄力。近代以来的湖南领袖人物几乎都是读书人,善于追求真理、接受新知,也敢于坚守真理。过去书生的形象是手无缚鸡之力,“百无一用是书生”,但湖南书生却是大异其趣,不是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而是以行动见长,把追求真理和实践行动结合起来。
  
  一旦湖南书生接受到了新的真理,马上就付诸行动,从魏源“睁眼看世界”,到曾左开启洋务运动,到谭嗣同变法以死警醒国人,到黄兴、宋教任流血革命搞民主宪政,再到毛泽东等湖南人领导共产党建立新中国,都不是空谈务虚、怕死畏缩,而是强悍行动,力挽狂澜。湖南人几乎都是一群经世致用的栋梁之才。所以,“敢为人先”既包含了湖南人敢于行动的性格因素,塑造了湖南人虽身处一隅却在思想和行为上走在世界前面的果敢形象,也赋予了湖南人经世致用的色彩。
  
  第三,湖南人虽然偏处一隅,却罕见地具有胸怀天下的精神,尤其是近代以来,表现得比任何时候和任何其他人才群体更鲜明:“湖湘文化中的忧世之心和忧患意识,使得湖南人有一种改造天下的冲动。湖湘子弟对地理态势、攻守之策长久以来有着超乎寻常的兴趣,好像是为了火上房的急事一样,慨然承担起天下兴旺的匹夫之责。”
  
  根据常德城头山古城、永州道县玉蟾岩古稻种、怀化洪江的高庙等三大考古发现,湖南学者周行易认为五千年前的湖南并不是蛮荒之地,而恰恰是中华文明的中心,只不过古老的湖南人后来迁徙到黄河流域,发展出更为先进的中华文化,然后这种文化反过来影响了湖南。
  
  如果按照这种说法,湖南人的“天下意识”就由来已久了,而不仅仅是近代才形成的。据考古,中国最早的鼎就发现于城头山,所谓“问鼎中原”,这种意识发源于湖南。历史上,南蛮祖先蚩尤与黄帝争夺天下,楚国与秦国逐鹿中原,但两次都失败了,一种强烈的悲剧感深埋在湖南人内心,而这种“天下意识”也一直延续了下来。到了近代,一拨一拨的湖南人“心忧天下”,为了民族的存亡,抛头颅洒热血,颇似远古的蚩尤,可以惊天地泣鬼神。
  
  直到今天,湖南的读书人还是动辄以天下论,比如“天下湘商,星火燎原”、“经营天下”。但是,有时候这被外省人讥讽为湖南人“杞人忧天”。“心忧天下”确实有点越厨代庖的味道,这不像民族危难的时刻,生存的急迫逼使每个人要承担国家的兴亡,而和平时代,湖南首先要建设好自身,然后为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繁荣作出独特的贡献,所以,莫若用“胸怀天下”一词作为湖南精神,在考虑自身利益的时候同时要有天下的胸襟——这也自然包含了爱国的精神了,胸怀天下即是爱自己的祖国。
  
  第四,只有胸怀天下了,才能更好建设和谐社会,包容他人。
  
  近代以来,在民族存亡的压迫下,湖南人斗争和革命意识强烈,在推翻皇权专制和抵御外敌入侵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但是,这也留下湖南人善于革命斗争,却不善于建设社会发展经济的诟病。湖南人痛定思痛,进行了深刻反思,并提出了湖湘文化转型的问题。其实,湖湘文化本来是一种兼容并蓄的文化,在不断融合新的思想,南宋的理学就是湖南人周敦颐糅合儒释道三家思想而形成的。就儒释道而言,传统文化本身就是一种和谐的文化,这对我们现在建设和谐社会是大有益处的。
  
  因此,我提出“和谐包容”作为一种湖南精神,这既是希望湖湘文化能够兼容并蓄,也能够与世俱进,反映新时代的发展潮流。“奋发图强、敢为人先;胸怀天下,和谐包容。”这是我心目中的湖南精神。
[稿源:红网
]
[作者:枕戈]
[编辑:周晓鹏]

来源:红网

作者:枕戈

编辑:网站值班

本文链接:https://www.xpnews.net/content/2012/02/06/407696.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溆浦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