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我身边的好党员之二十二】舒新宇:身残志坚书写美丽人生

来源:中国溆浦网 作者:王继云 编辑:网站值班 2011-06-29 09:52:00

 

【我身边的好党员之二十二】舒新宇身残志坚书写美丽人生

本网特派记者 王继云

    “他是本土文化的领军人物,他是当代的‘保尔’。38载文学创作之路,成就他一生的传奇。他用身残志坚书写了人生壮丽诗篇,他用通透心灵破解千年离骚,他用只手弹奏出时代最强音。”——“感动溆浦人物” 评委会颁奖辞。

   这位“感动溆浦人物”就是溆浦县文联原主席、“独臂作家”舒新宇。虽然他身有残疾,但凭着顽强的毅力,书写出了自己美丽的人生画卷。

   日前,天气格外炎热,该县“创先争优”活动办公室里,正在填写优秀党员推荐材料的舒新宇,接受了采访。他高兴地说:“我付出了30多年的心血,终于快将近70万字的长篇传记小说《向警予》写完了,将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这本书是作为建党90周年的献礼作品。”

放弃上大学,青春年华倾献“红色创作”

    上世纪六十年代末,在该县双井镇担任民办教师的舒新宇,迷上了文学写作。1973年,他被调到县文化馆专职从事文学创作。

    1977年,在该县文化馆工作的舒新宇正在拚命复习,准备参加文革后恢复的第一次高考。考试临近,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来了位女编辑,提出要县委组织人给向警予写一本书。这一任务交给了舒新宇。一个月后,舒新宇毅然放弃上大学的机会,前往长沙、武汉、上海、广州等地调查采访,采访了向警予的亲属、同学、老师、学生、同事、战友等与他接触过的人,整整记录了5大笔记本,搜集了上百万字的资料。1979年,《向警予的故事》出版后,发行近60万册。

    1980年,舒新宇收到了中国青年出版社约他创作一部向警予长篇小说的信。立即投入到文学创作中,很快写出了8万多字,于是将书稿寄给出版社征求意见。很快,出版社退回到该县宣传部,要他尽快写完全书。可却被该县宣传部将书稿弄丢了。舒新宇当时都懵了!大脑一片空白。后来书稿找到了,他又开始搜集资料,写成了一本故事书《向警予》。舒新宇说:“这本书发行了20万册,获湘版图书一等奖、湖南省政府文学创作优秀作品奖、湘鄂赣陕四省革命先辈故事丛书优秀作品奖。”他还采写了反映我党创始人蔡和森的《盗火者之歌》,获湖南省儿童文学大奖。这些书均被国家教委、团中央、全国妇联和国家新闻出版署选为向全国中小学生推荐丛书和全国红领巾读书活动推荐书目,成了中小学生喜爱的爱国主义教材

    “他尽管年轻时在车祸中失去了右手,但是坚持克服困难搞文学创作,将自己的青春年华全部奉献给了红色题材,”5月19日,该县文联主席邹世礼说,他写的反映向警予的散文《过年》,获《儿童时代》优秀作品奖,1986年还被选为湖南省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材。 2005年,向警予书稿入选中国作家协会国家重点扶持项目,是当年湖南省唯一入选作品。于是,舒新宇再次前往长沙、武汉、上海、北京等地采访,进一步搜集资料,先后购买了150多本参考书。这些年来,他没有节假日,没有休息日,与寂寞相伴,挑灯夜战,终于快写完了近70万字的长篇传记小说《向警予》。

    他默默无闻地在“红色文学创作”的路上耕耘,成了国家二级作家,发表文学作品近200万字,出版专著6部,其作品25次在省内外获奖。1991年被怀化地委、行署授予 “有突出贡献科技拔尖人才”称号, 2006年被怀化市委、市政府授予 “德艺双馨文艺家”称号,先后担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溆浦县文联主席、怀化市作家协会副主席、溆浦向警予研究会会长。

勇闯禁区采访,为麻风病人鼓与呼

    “过去,麻风病人不是烧死就是活埋,后来建立了收容麻风病人的医院,但全部建在与世隔绝、人迹罕至的深山老林和危崖绝壁之上,麻风病人也忍受着社会歧视和亲人背叛的巨大痛苦,这是不公平的,”在车祸中失去右手的舒新宇了解到这一特殊社会群体后,决心为这个最弱势的群体鼓与呼,走进那个被人遗忘的世界。 1987年,他开始对湖南、贵州、四川等地麻风院进行采访。

    “我第一次走进溆浦县统溪河麻风院采访时,连板凳都不敢坐,壁板也不敢靠,生怕传染麻风,自始至终蹲在地上与病人交谈,病人也是把脸扭向另一边同他说话,害怕唾沫星子溅到他的脸上,”5月18日,舒新宇回忆起当初的第一次采访说,“我回到山下医生住所,全身都用柴烟熏了一遍,据说这样可以杀死麻风病菌。”

    由于麻风院特殊的地理环境,每次采访都爬山涉水,攀援悬崖峭壁,跨越峡谷深涧,有时为了找到一位病人,在深山老林里得走上一整天。在采访过程中,几乎所有的病人都痛哭流涕地向他倾诉遭受的非人磨难,舒新宇边流泪边记录。有一次,在贵州采访一个治愈出院的麻风病人,他独自爬到一千多米高的山顶上,可病人躲着拒绝采访,最后在苞谷地里找到病人,顶着火辣辣的太阳完成了采访。

    “开始自己有顾忌,但是后来变了,麻风病人煮熟的红薯、包谷、鸡蛋也敢吃了,”舒新宇说,在贵州安龙县麻风院,院长是个抗美援朝的老功臣,得过金日成勋章。这位院长想考验舒新宇:“你真心想为麻风病人鼓与呼,你有胆量就跟我一起吃饭。”舒新宇当着面回答:“吃就吃,我就不怕传染,我也不相信会传染!”当晚就在院长家里吃饭。

    该县有个女病人出院后,村里人不敢接受她,她在田垅中间修了个矮小的土屋,没人敢给她家架电线,只好点油灯照明。三十多年来,没有一个村里人到过她家。舒新宇走进她家时,她放声大哭,削甘蔗给舒新宇吃。舒新宇特地站在门前吃,村里人拥挤在隔着几丘水田的田坎上,分外惊奇地看着他吃。他趁机向村民宣传麻风病防治知识。后来,村里人开始同她来往,这位女病人也开始过上了正常人的生活。

   通过实地采访,舒新宇花了几个月时间写出了20万字的长篇纪实文学《死囚的伊甸园》。书稿在北京《十月》发表后,引起社会强烈反响,中国麻风协会称之为“我国第一部反映麻风病人生活的文学著作”,《北京晚报》、上海《解放日报》等十几家报纸进行了60多天连载。上海《新民晚报》对舒新宇进行了长途电话采访。香港记者专程到溆浦采访了他,希望把书稿带到香港出版,被他婉言谢绝了。随后中国文联出版社出了单行本。

    日本大阪大学一位教授看了《死囚的伊甸园》,深受感动后将之译成日文。其父母亲曾在中国卫生部担任过麻风专家,看后表示如果日本出版社不出版,他们愿意出钱,资助儿子自费出版,将这本书介绍给日本人。

2003年,日本世川财团看了《死囚的伊甸园》,推荐舒新宇参加了由他们资助的在广州举办的第五届国际尊严尊敬日纪念大会。来自日本、美国、荷兰等国的代表参加了大会。舒新宇作为唯一的特邀嘉宾,在大会上作了《扬起尊严的风帆》的演讲,呼吁人们不要歧视麻风病人,尊重他们做人的权利。

深入重灾区采访,差点被洪水冲走

     1990年6月13日,一场百年罕见的特大洪灾袭击了溆浦,山体坍塌,村庄掩埋,20万人被洪水围困。在那个惊心动魄的夜晚,成千上万的群众从睡梦中惊醒,夺门出逃。灾情惊动了中南海,江泽民亲自打电话询问灾情。

      面对狂暴肆虐的洪水,舒新宇萌生了一个想法,写一篇全景式的报告文学,将这场前所未有的灾难,以及干部群众与洪魔进行殊死搏斗的情景,真实而全面地记录下来,然后编一期报纸,以对开的形式出一个专版,印刷一万份,以期鼓舞全县人民重建家园生产自救的土气和信心。当天晚上,他就冒着危险,不顾自己残疾的身子,开始在县城采访。他在途中一不小心掉进了洪水里,幸亏居民将他救起,才幸免被洪水冲走。

    随后几天,他一个人冒着炎热酷署,坐公交车,搭便车,或步行,深入到几个重灾区实地采访。10天采访后,他躲在县政府招待所,夜以继日地赶写,短短5天时间写出一篇4万多字的报告文学《溆浦特大洪灾》。7月1日,一万份对开版的县文联刊物《春笋报》全部免费赠送给干部群众,城乡干部群众争相传阅。当年,县政府授予他劳动模范称号,省政府给他记大功一次,省委宣传部授予他“宣传战线先进标兵”称号。

     舒新宇满怀悲悯之心、关爱之情,为弱势群体鼓与呼,将宝贵的青春年华奉献给了“红色写作”的感人事迹,感动了该县干部群众,今年4月当选为“感动溆浦人物”。最近,又被评为怀化市、溆浦县两级“十佳党员标兵”。

来源:中国溆浦网

作者:王继云

编辑:网站值班

阅读下一篇

返回溆浦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