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肖和银:“为了抗旱引水,他差点永远倒在溶洞里”

来源:中国溆浦网 作者:王继云 袁松辉 编辑:网站值班 2011-03-30 09:44:00

 

 

 

“为了抗旱引水,他差点永远倒在溶洞里”

——记溆浦县洑水湾乡新田岭村党支部书记肖和银

 本网特派记者 王继云 通讯员 袁松辉 

   他是一个看到群众有困难,心里就特别急的好干部,先后捐资10 多万元凿井引水,解决矿区群众“饮水难”;他是一个为了大家甘愿舍弃小家的好党员,在抗旱过程中,冒着生命危险补漏修渠,差点永远倒在溶洞里;他是一个宁愿自己少赚点钱,也要让老百姓富起来的好支书,牵头引进股份制种植和养殖公司,引导村民发展香菇和生猪,实现共同富裕。

    他就是溆浦县洑水湾乡新田岭村党支部书记肖和银。
 

   “看到群众有困难,我心里就特别急”——
  他捐资10 多万凿井引水,解决矿区群众“饮水难”

    新田岭村辖11 个自然村民小组,1700 余人,是边远偏僻的小山村。过去,这里有50 多家煤矿。由于煤矿的长期开采和石灰岩的地质,人畜饮水成了村民的“老大难”。

    该村8 组位于半山腰上,这里的村民一到夏天就要到两三公里以外的地方挑水,一些年迈的“留守老人”和“留守小孩”下山挑水,走路不小心就会摔进山沟里。2000 年夏天,刚上任村党支部书记的肖和银了解到这一情况后,与村干部上山寻找新水源。那一次,经过六天的苦苦搜寻,他看到一片平坦的地上草树长得特别茂盛,就安排人凿了一个42 米深的井,终于为村民找到了水源。为了将水源引到村民家中,他从家里的存折上取出6000 元钱交给村干部买器材,同时向县水利局反映争取资金2 万元,半年之内,将清清的自来水送进了家家户户。

    “我看到群众有困难,心里就特别急,总是想着尽自己的能力帮他们解决好。”肖和银说,2009 年夏季发生旱灾,全村11 个村民小组有5 个村民小组缺水,第5 组村民小组群众长期饮水的水井干涸得一滴水也没有了,村民无奈要去山脚下3 公里的地方挑水。于是,他与村干部决定采用修水池、从低处抽水的方式解决村民饮水难题。肖和银带头掏腰包拿出9000 元钱买来抽水机,修建水池,拉通电源,将水送到村民的家门口。

    为了解决矿区群众“饮水难”,他捐资10 多万元凿井引水,将清澈的山泉水送到村民家中。现如今,该村11个村民小组家家户户喝上了自来水。

    虽然新田岭村过去有许多煤矿,可村民并未得到太多的实惠,反而因矿区开采造成污染,影响农田灌溉。两年前,他在县人大代表会议上,提出了解决青江屯等5 个村煤矿污水污染问题的建议,引起了县政府的重视,决定在新田岭村与金桥村之间修一条全长2380 米的灌溉渠道。虽然县水利部门下拔13 万元钱,乡政府安排资金5 万元钱,但资金还存在缺口。为了节约开支,压缩建设成本,他带领党员拉通毛渠,搞好硬化,把资金用在刀刃上。渠道建设好后,经过结算,每米渠道的建设资金降低到70 元,700 多亩农田的灌溉问题得到解决。

   “为了抗旱引水,他差点永远倒在溶洞里”——
  他在溶洞里住了6 个月,冒着生命危险补漏修渠,大年二十九才回家过年


    “他是个好干部,那一年,为了抗旱引水,差点永远倒在溶洞里,”该乡党委书记李翔夸赞着说,要不是肖和银冒着生命危险,1000 多亩水稻就会因干旱颗粒无收。

    2007 年7 月,正是水稻开花时节,该村洞木棋溶洞出现漏水,导致溶洞内渠道水位下降,下游的1000 多亩农田无水灌溉,部分农田禾苗出现枯萎现象,受灾群众情绪异常激动,要求乡村两级干部及时解决。

 

                  肖和银在洞木棋溶洞外边接受采访


    洞木棋溶洞内漆黑,伸手不见五指,从来没有人进去过,当时又逢夏季,洞内渠水冰冷。在讨论安排补漏人选时,谁到洞里去勘察漏水原因成了群众关注的焦点,肖和银站起来说:“我是村党支部书记,在群众最需要的时候应该带头。”第二天,他来到洞前,先吃下几个生鲜红辣椒御寒,头上带上电筒,向漆黑的洞内游去。站在外面观看的干部群众焦急地等待着。一个半小时过去了,终于看到他游了回来,高兴地说找到了漏水的地方。肖和银走出水面时,身体冻成了紫色,在太阳下曝晒三个小时后,才恢复皮肤的红润。

    为了暂时缓解农田灌溉用水需要,他与村主任组织干部采用铁架固定4 床棉被临时堵漏。在堵漏过程中,一股急流产生的漩涡朝肖和银袭来,幸亏村主任将其手拉住,才没有将其卷入水下。临时堵漏任务完成后,从7 月开始后的两个多月,肖和银带头值班,吃住在洞里。

    当年秋收过后,为了根治漏洞确保来年农田灌溉用水,村里召开会议决定,先用抽水机抽干,再用水泥补漏。肖和银放弃了自己家里的事情,一直干到腊月二十九竣工后,他才最后一个走出溶洞回家过年。

  “宁愿自己少赚点钱,也要让老百姓富起来”——
   他牵头引进股份制种植和养殖公司,引导村民发展香菇和生猪,实现共同富裕

   
肖和银上任后,通过改善投资环境,引进恒森菌业公司,引导村民发展种植业。该村七组村民石沅好以前自己种植食用菌的每亩年产值仅7000多元,而现在改种香菇后,每亩收入有上万元钱。看到效益后,越来越多的村民争着发展香菇。

    该村56 岁的村民舒军文夫妇,自恒森菌业建厂后,就一直就在企业里打工挣钱,每月至少有一千多元的工资,遇到工厂事多时,他妻子就成了他的帮手,每月有二千多元收入,像他们这样年龄在企业打工的村民有50多人。附近的2 个村民小组每年打工的收入就达60 多万元。

    去年,他又支持恒生菌业二期扩建工程建设,带领村干部挨家挨户做工作,派专人负责协调矛盾纠纷,以每亩80 元租金的价格,成功流转土地30 亩,还解决村里100 余人就业问题。

记者跟肖和银在水渠边合影   

  “我宁愿自己少赚点钱,也要让老百姓富起来。”肖和银说,这些年当了村支书后,就很少想自己赚钱的事,一心扑在村里的工作上。他今年还发动51 个农户筹资120 万元发展集养猪、养鱼、养鳝鱼为一体的养殖基地。肖和银说,今年,公司垫资买回母猪让村民喂养,仔猪约定由公司回收,带领村民走典型的“公司+农户”路子发展企业,确保家家户户养猪,实现共同富裕。

    “肖支书不仅是经济发展的‘领头雁’,想方设法要让老百姓富起来,还是困难群众身边的‘及时雨’,总是给予无私的帮助。”该村40 来岁的村民张帮富说,他一场大病后,失去了劳动能力,他老婆又神志不清,家庭相当困难,肖和银每年总要捐出部分工资,送到他家里来。村里人说,肖和银是个好人,无论碰到谁家里遇到了困难,都会解囊相助。

    前些年,他看到村里三座桥梁护栏年久失修,过往行人特别是小学生上学存在安全隐患。为保障邻县两个乡及本村2000 余人的出行安全,肖和银带头出资3500 元,动员村干积极捐资维修护栏。去年,他垫资4 万元钱,修建了村级卫生室,决了群众就医难题。
[稿源:怀化日报]
[作者:王继云 袁松辉]

[编辑:老王]

 

,

来源:中国溆浦网

作者:王继云 袁松辉

编辑:网站值班

阅读下一篇

返回溆浦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