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统溪河乡有个“怪老头” 热心公益爱撒乡村

来源:中国溆浦网 作者:王继云 蒋光霞 编辑:网站值班 2010-08-23 10:04:00
                         
 
     本网讯(记者 王继云 蒋光霞)一个人年过古稀,本该在家安享晚年、享受天伦了。可是,在溆浦县有一位74岁高龄的“怪老头”,退休离岗不忘粮食生产安全,偏偏放弃在县城的优越生活条件,返回自己的老家,坚守在田间地头种水稻、玉米。
这位晚年坚守田间的“怪老头”,就是该县粮食局退休干部向光明。
 
心系粮食生产安全——退休后携妻返乡耕田种粮
 
     1955年,该县统溪河乡沙洲村19岁的向光明,参加工作后离开了村子,长期在粮食部门工作,一直在县粮食局担任财会股长。
 
     “农田有的荒了,有的缺水种上了玉米,我作为一个粮食干部,加上我又是农民的儿子,心里感到不舒服,”2005年,他回到家乡时看到一些土地因为没有人种植而荒废后,便产生了回老家种田的想法。这一想法提出后,便遭到多数家人的反对。
 
     第二年,向光明不顾子女的反对,带着老伴从县城搬回了乡下的老屋,决心把荒废的农田开垦出来种上庄稼。后来,他还在租来的几亩土地上分别种上了玉米和水稻,每年生产水稻、玉米6000多斤。向光明爱人说:“他早上天还没亮就出去,下午干活要干到很晚才回来。”
 
     在向光明老人的带动下,统溪河乡沙洲村及相邻的村农民种粮积极性高涨,杜绝了农田抛荒的现象。该县粮食局副局长刘克喜说:“老向退休后,一直没有忘记粮食生产安全,放弃留在城里享受安逸的生活,主动回到老家从事粮食生产,这种精神可嘉,我们在职的粮食工作者更应该加倍做好工作,为粮食安全做出贡献。”
 
     8月下旬,虽是高温季节,但年过古稀的向光明老人,每天依然要扛着锄头,到自己田地里去转上一圈。8月19日,他在接受采访说:“尽管自己现在年事已高,但只要自己还能动一天,就要坚持种下去,尽自己微薄的力量生产更多的粮食。”
 
热心农村公益事业——主动捐款2万元钱修水渠
 
     统溪河乡东风村二组村民舒生平家,与沙洲村相邻的1亩多稻田常期因为缺水而收成不好。向光明了解到这段水渠因为年久失修,水流经这里时,就全都漏到附近的小溪里,而导致下游近200亩的水田经常无水灌溉。那里的良田有的已经荒了,有的种上了玉米。在这片面积达200多亩水田中,仅占4分稻田的向光明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决心修建这条水渠。
 
     听说向老要整修渠道,乡亲们都非常高兴,可眼下大伙最缺少就是资金。在这片面积达200多亩水田中,仅占4分稻田的向光明从家里拿出自己多年积攒下来的2万元钱,开始四处组织人员整修渠道。2007年九月,这段长约500米的渠道完工通水。
 
     该村群众反映,渠道修好以后,现在所有的种田农户放水都蛮方便的。东风村二组舒生平说:“这个坝修好以来,我那属于尾水区的田就再也没有缺过水了。”
 
关心农村贫困群众——掏钱给孤单老人购买新彩电
 
     向光明一直勤俭节约,宁可亏自己,不愿负国家和群众。
 
     上世纪六十年代,他省吃俭用,一个鸡蛋5分钱做三餐吃。为了抗美援越,他将“抠”出来的200元钱捐给了国家。
 
     向光明老人回到老家后,一直和老伴生活简陋的木房里,日子非常俭朴,可一遇到有需要帮助的乡亲,他却出手相当大方。
 
     几年前,沙洲村七组舒清生老人的儿子和爱人不幸相继去世,留下了他孤单一个人。他的儿子去世后,家庭生活比较困难,还没有看到电视。向光明了解这一情况后,就和他爱人商量给他买台电视。
 
     舒清生说:“我不要他的电视,他就说一定要给我,还送到我家里来了。”向光明还安排他爱人,买好了请人给他安装好。现在,有了电视做伴舒老,又恢复了往日的笑容。
 
    虽然他租种村民一些抛荒的土地,村民不要他交租金,但他在收获水稻和玉米后,自己扛着稻谷和玉米挨家挨户上门送租金。向光明说:“只要乡亲们需要,我还会尽自己能力去帮助他们。”
 
[稿源:中国溆浦网]
[作者:王继云 蒋光霞]
[编辑:地瓜]

来源:中国溆浦网

作者:王继云 蒋光霞

编辑:网站值班

阅读下一篇

返回溆浦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