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女牛郎千古,守厮河汉。钟情感动日月,踏鹊桥,抱头呼唤。皆往也,几千年,代代流传河断……”
7月11日傍晚,溆浦县一中校园内,该校年逾六旬的花匠张克联执手已经病愈的妻子一边散步,一边低声吟唱着自己写的爱情诗《声声慢》。
23年前,43岁的花匠张克联离异后,与33岁的患有精神分裂症的农村女子陈凤竹结婚。因为当初对岳母一句承诺:“把她当花一样来照看”,他23年信守承诺,不离不弃,最终治愈了妻子的精神分裂症。
相亲承诺:“我要把她当花一样来照看”
出生于溆浦县桥江镇立新村的农民张克联,1980年11月与该县岗东锡泥村一何姓女子结婚。他喜欢舞文弄墨,填词写诗,但却家徒四壁。妻子过不惯这种清贫的生活,婚后不到3个月便与人私奔。1986年下半年,张克联应聘到溆浦县第一中学做花匠。
张克联的弟媳妇看到他一个人这样孤孤单单,就托人将该县油洋乡三板桥村陈凤竹介绍给他。1987年10月的一天,痴痴呆呆的陈凤竹在其母亲的陪同下随介绍人来到溆浦一中相亲。
1954年出生于该县油洋乡三板桥村的陈凤竹,1980年嫁到该乡相邻的村庄。后来,陈凤竹丈夫以感情破裂为由,与她离了婚。从此她郁郁寡欢,渐渐得了精神分裂症。
相亲那天,张克联看到眼前的陈凤竹,虽然体态瘦弱,沉默不语,从见到他的那一刻起,就一直傻傻地望着他笑,不由生出怜爱之心。 张克联当着介绍人、陈凤竹及其母亲的面,真诚地说:“我与陈凤竹都是苦命人,请您老人家相信我,我是个养花人,我会一生把她当作花一样去照看。”
一诺千金:再苦也要治好妻子的病
婚后不久,陈凤竹一天到晚自言自语,唠唠叨叨,做好的饭菜也不知道及时吃,饿得实在不行了,就胡乱地抓一把。陈凤竹的病情让张克联心酸不已,经常打水为她洗脸梳头,精心侍奉。
看着眼前这个傻里傻气的女人,张克联发誓要治好她的病。有一次,他打听到离县城20公里远的油洋乡余蜡村有人能治这种病,第二天一大早便背着唠唠叨叨的妻子上了路,翻山越岭,走了4个多小时的山路才大汗淋漓地赶到一位舒姓郎中家中。
当时,张克联每月只有118元工资,便偷偷在学校生物园里养些鸡鸭,勉强谋生。为了给妻子看病,他省吃俭用,每卖出一批鸡鸭,就背着妻子到医院检查。跑遍了该县所有的医院。钱花了,药吃了,妻子的病却时好时坏,没有明显好转。
1993年9月,他带着仅有的110元钱,背着妻子坐上火车赶到怀化精神病医院,医生告诉他,妻子患的是精神分裂症,要求马上住院治疗,至少需要住院费3万元。3万元治疗费对于一个月工资只有100来块的他来说,就是不吃不喝也得攒上几十年。他只好买了一大堆便宜的镇定药物回家。
由于没有办法拿出更多的钱为妻子治病,他感到十分内疚,对妻子更为关心体贴了。妻子孤僻,不愿与人沟通,他便趁商场搞促销,掏出70元钱买了一台作为处理品的黑白电视机,给妻子解闷。为了帮妻子补充维生素,他省吃俭用买来时鲜水果,削好皮,耐心地喂她吃。
为了让妻子有个好心情,每当自己有空的时候,他都要扶着妻子上街走走,为妻子买些衣服、鞋子。
治愈疯妻:23年精心侍奉创奇迹
苍天不负有心人。在张克联的精心呵护下,2008年,妻子陈凤竹的病情渐渐好转。
清醒了的妻子明白了张克联的辛苦。为了让他下班回家有口热饭吃,陈凤竹在煮好饭后,特意等他回家才炒菜。
帮学校养花种草,不可能发家致富;赋诗填词,不可能带来金钱财富。对于这些,陈凤竹非常理解。
如今,他一家虽然还蜗居在学校免费提供的不足40平方米的临时住房里,张克联还在干着他干了一辈子的花木工,但夫妻俩相互体贴,相互关心,儿子毕业后也知道打工挣钱养活自己,一家其乐融融。
“今年春节前夕,我带着妻子到医院检查,医生告诉我妻子的疯病好了,一家人感到特别开心。”张克联白天除草养花,晚上构思,一有灵感就写在纸上,然后一字一句地念给妻子听,妻子成了他第一读者。
今年6月,在第9届中国诗人诗歌节上,张克联以一首《朝山》新诗喜获“世界华语诗人创作奖”,应邀出席了颁奖大会。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肖军 王继云 肖祥燕 邓黎明
编辑:网站值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