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华铁路铸件抢滩欧美市场,湘妃金樱子酿酒技术折桂行业标准,卢峰科教即读即译阅读笔引领全球风骚……
湘维5.5万吨聚乙烯醇生产线年创产值过10亿,文理生物万吨酒精生产线填补省内空白,雪峰食品2万吨罐头产能傲视行业群雄……
从手工作坊到现代工业,从五金小饰品到大型机械铸造,从农产品加工到高科技产品研发,溆浦这方热土,处处跳跃着“工业强县”的强劲音符。
而这,正是凤凰涅槃后的再度重生,蝶蛹破茧后的灿烂升华。
大放异彩,溆浦“工业之花”曾分外妖娆
说起溆浦,除了人才辈出,人们印象最为深刻的便是“农耕”二字。县志早就记载曰:“溆人,善耕耘”;文学大师沈从文在其文章中描述道:“溆浦……不靠洪江的商务,却靠一片田地、一片果园——蔗糖和橘子的出产,此外便是几个热心地方教育的人。”
滋养了几千年农耕文明的这方土地,在新中国成立后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上世纪70年代,当湘黔铁路这条东西大动脉从溆浦腹地穿过时,相对便捷的交通和富饶的物产,让世人对这方土地有了新的认识。
几乎是一夜之间,溆浦的沟沟岭岭中便建起了一栋栋宽敞明亮的厂房,矗立起了一根根象征着工业文明的烟窗。“工业之花”在这个素有“湘西乌克兰”之称的农业大县破土而出,迅速成长。
说起溆浦工业曾有的辉煌,除去深受原苏联民众厚爱的罐头不说,县办鹅肥肝厂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就被列为“国家星火计划”、国家科技开发项目,并与德国戴勒贝拉公司和香港宝时裕公司强强联手,实现了全面合作。
而怀化地区第一个摘得国家级银质奖章、名声在外的溆浦县魔芋食品厂的眼光并不只满足于国内市场,改革开放之初便与世界的名企日本国备魔芋精粉株式会社实现了“联姻”,成为怀化地区首家中日合资工业企业。
“相对便捷的铁路运输,开放勤劳的产业工人,取之不尽的生产原料,加之新建的芹江、刘家坪等大型水电站对电力瓶劲的突破,使得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溆浦工业发展呈现出‘井喷’盛况。”
现任县委常委、分管工业的副县长张晓波是该县有名的“老工业”,无论是主政工业重地江口镇,还是担纲经贸局(工业经济局前身),一直参与溆浦工业建设,对溆浦工业的发展历史也是了然于心。“1985年我县已形成煤炭、建材、电力、食品、化工等多种工业行业,获国优、部优、省优的工业产品就有10余个,工业企业达1100多家。”
而如今,只剩下一些废弃的厂房和镌刻着时代特征的烟窗,静静地屹立在城郊乡间,以曾有的姿态,向人们诉说着昔日的辉煌。
困境突围,工业振兴路上苦苦求索十余载
90年代,溆浦工业逐步进入寒冬。
受国际环境和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以及铁路交通相对优势的减弱,使得以“五小”和“三高”及资源初级加工为主导的溆浦工业出现大面积亏损。1990年全县工业总产值虽然跃升至1.26亿元,但经济效益不佳,亏损高达1000万元。
这种状况一直持续了很多年。数据显示,1992年溆浦预算内工业企业亏损面仍然高达67%,亏损总额在怀化地区名列前茅。
受此影响,曾经叫响市场的县瓷厂、大江口水泥厂、罐头厂等大批企业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并先后宣告破产。
痛定思痛,陷入低谷的溆浦工业开始谋求绝地突围。
1992年,溆浦县委、县政府下发1号文件,做出“振兴工业”的决定,从当年起,每年从财政收入中提取1%的资金作为技改贴息,支持企业技术改造和新产品开发,并全面铺开预算内工业企业人事用工、收入分配等“五自主”改革工作。
此后,该县按照国家“国退民进”、“抓大放小”等要求,结合县情,全面启动了国有企业改革改制工作。至2000年6月,国有工业企业改革面已达90%。
进入21世纪,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溆浦县委、县政府带领不甘人后的溆浦人民,抓住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契机,抢抓湘西开发、中部崛起等政策机遇,先后推出了重点工业企业领导干部联系服务制、企业挂牌保护制等举措,大力推进国企“两个置换”改革,出台了旨在改善企业发展环境的“工业30条”,相继实施了“项目带动”、“工业发展年”、“全民创业,工业突破”、“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等战略,实现了工业跨越式发展,溆浦工业经济迈入了明媚的春天。
据该县工业经济局局长张在华介绍,截至2008年底,溆浦中小工业企业发展到284家,其中规模工业企业53家,诞生了江兴公司、珠华铸造、雪峰食品、国泰瓷业等一大批优秀企业。基本形成了化工与建材、食品深加工、电力与电化工、采掘与矿选、森工与饰品等五个产业集群。工业总产值逾45亿元,成为发展县域经济的主导力量。
浴火重生,溆浦工业的绚烂未来触手可及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随着科学发展理念不断深入人心,乡乡通水泥路历史性目标顺利实现,“两铁三高四省道”大交通格局全面确立,人们明显地感觉到,作为“湘西门户”的溆浦,正涌动着一股澎湃的力量。
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也将借助这股力量,挣脱束缚,迸发出新的蓬勃生机。
受利好消息的鼓舞,今年上半年,该县虽然取消了招商引资考核指标,但招商引资依然保持了强劲的增长势头,先后引进市外国内项目21个。总投资20.2亿元的煤矸石火力发电项目、总投资3亿元的电石生产项目、年产2万吨的白炭黑等工业项目竞相落户溆浦。
本地企业也以只争朝夕的劲头,大胆谋篇布局,迅速做大做强。原本靠加工米酒为继的湘妃酒业,自去年获得了国家金樱子酒酿造专利技术和行业标准制定权后,便一直谋求转型和扩张,却苦于没有项目资金。企业的困难引起了县委、县政府的关注,在今年年初的“银企”洽谈会上,县领导出面当“红娘”,为其争取到了500万元银行贷款。短短半年,该企业便脱胎换骨成长为全县的规模企业。
破茧而出的不只“湘妃”一家,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易延凤介绍,在打造银企“利益共同体”过程中,该县6大金融机构面向20多家中小企业做出了10.5亿元的贷款承诺。江维编织、金牛木业等大批企业乘势而上,短短几个月时间,该县便新增规模工业企业5家,规模工业完成增加值3.6亿元,同比增长31 %。
除了融资,该县还在“企业服务年”活动中,为企业的人才服务提供鼎力支持,今年上半年先后组织两次返乡农民工专场招聘会,为38家企业找到了2000多名熟练工人。
6月24日至6月26日,该县第二届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培训班隆重举行,200多名分管工业的领导干部和企业负责人,一起分享了中南大学教授吴金明等专家的管理理念和方法。“这种培训不是第一次,也绝不会是最后一次。”县委副书记向长刚告诉记者,注重企业家素质的培养,在溆浦已成为一种常态。
科学发展理念还体现在工业项目的选择上。“要金山,更要青山,我们绝不能以牺牲生态为代价来发展经济。”县长梁永泉的话掷地有声。近年来,该县严格坚守环评“一票否决”,先后将 7亿多元高能耗、高污染的投资项目拒之门外。
在促进产业升级方面,该县突出农产品和矿产品“两品”发展方向。对农产品做足深加工文章,推行现代农业和新型工业“联合作战”;对矿产品按照“三石”(石灰石、煤矸石、石英石)发展思路,做活整体开发文章。坚持每个产业培育1-2家龙头企业,从而带动整个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以石灰石为主要原料的湘维公司,在完成年产值5.5万吨PVA生产线建设任务后,还将在“十二五”期间上马一条年产20万吨PVA的生产线,全面带动水泥、包装、采掘、运输、电力等关联产业的发展。
未来,在溆浦像“湘维”这样的企业肯定不只一家,该县县委、县政府正在申报的“江口工业园区”届时将成为全省最大的工业园。城西、低庄、红阳等工业园区也在不断完善和壮大,园区集聚效应必将催生更多的“湘维”。
“这不只是对未来的美好愿景,更是一种用科学发展观武装起来的、基于具体实践的自信。”县委书记李自成说,这份自信和坚定必将引领广大溆水儿女,在发展新型工业化道路上阔步前行,又好又快地创造一个个新的辉煌。
来源:怀化日报
作者:金中平 张勤繁 周生齐
编辑:网站值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