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沅水号子 | 一块“土疙瘩”的“野心”

来源:怀化新闻网 编辑:左欢 2025-10-20 22:47:11

“世界茯苓看中国,中国茯苓看靖州”,这句话可不是口号,而是有目共睹的实力——

全国菌种的80%、加工的70%、交易的70%、出口的三分之二均出自这个湖南省西南部的小县城。

10月17日,2025第四届全国茯苓大会暨中医药ISO国际标准应用大会在靖州举行,各路大咖齐聚,共探茯苓产业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大会开幕式现场(蒲湘萍摄)

从靖州,定义世界标准

作为全国茯苓大会永久举办地,靖州再次汇聚行业目光。而这一次,“标准”成了会场中的热词。

大会上传出一个重磅消息:《茯苓菌种生产技术规程》(GB/T46506—2025)国家标准审批通过,将于2026年2月1日起正式实施。

这意味着什么呢?

长期以来,国内茯苓菌种生产面临品种混杂、质量不一的问题。而这项由靖州茯苓专业协会牵头,联合23家单位共同申报研制的国家标准,系统规范了茯苓菌种生产的各个环节,标志着我国茯苓菌种生产正式迈入标准化、规范化发展的新阶段。

湖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总工程师李丁说得实在:“立标仅是起点,行标方见真章。”

这意味着,茯苓菌种生产从此有了“国家标准答案”。散户农民按标准来,质量更稳定;企业按标准来,在菌种质量与市场信誉上都有保障。

茯苓加工贸易中心(陈俊名摄)

更让人振奋的是,由靖州主导制定的《中医药—茯苓》ISO国际标准在2024年已经发布。用与会专家的话说,这实现了从“靖州标准”到“世界引领”的历史性跨越。

国际标准化组织传统医药技术委员会秘书长桑珍教授举了个例子。

2022年之前,青风藤被美国以含马兜铃酸为由被列入贸易限制名录,中国专家团队花了五年时间,联合国际专家攻关,制定了青风藤ISO标准,明确了“青风藤基原应为防己科植物青藤或毛青藤”的认知,证明其不含马兜铃酸。

结果怎么样?美国参照这个标准,取消了对青风藤的贸易限制。

“这是运用标准破除国际贸易壁垒的一个生动例证。”桑珍说,“标准是跨越地域与文化的‘通用语言’”。

如今,茯苓也拿到了这张“国际通行证”。这是湖南继青风藤之后,又一个“怀六味”中药材重点品种ISO标准,是中医药标准化建设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突破,填补了湖南省道地药材国际标准制定领域的空白。

修正药业集团董事长修涞贵看得更远:“对企业来说,标准不是限制,而是赋能。”

他将中医药振兴发展比做一场需要全产业链紧密配合的接力跑,“靖州已经递出了坚实的第一棒,建成了全国最大的茯苓集散地和完整产业链。而我们企业的使命,正是接稳、跑好第二棒,把靖州最优质的原材料资源,与市场的需求、研发、销售的创新紧密结合,持续推动茯苓从传统药材向现代健康产品的跨越。”

中国工程院院士刘良在2025中医药ISO国际标准应用大会学术交流会上充分肯定了靖州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与成熟种植技术。他认为,依托标准可进一步释放茯苓产业潜力,将先天优势转化为核心竞争力,助力靖州茯苓及中医药大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

《中国靖州茯苓》正式出版发行(胡耀文摄)

在此次大会中,中国菌物学会理事长、中科院研究员郭良栋宣布《中国靖州茯苓》正式出版发行。

该书由中国菌物学会与靖州人民政府历时一年多精心编撰而成,是一部茯苓的“百科全书”,里面详细介绍了靖州茯苓的生长奥秘、独特优势、行业地位、技术标准、科技创新、产业发展等内容,将成为科研和文化工作者重要的参考依据、茯苓从业者权威的指导手册、产业投资者可靠的决策资料。

手握标准与专著,靖州茯苓的雄心远不止于此。

下一站,“世界茯苓之都”

在靖州,茯苓早已不是你以为的那个“土疙瘩”。

它是全国独家药品“茯苓多糖口服液”;是茯苓丁、茯苓片、茯苓卷等中药饮片;是茯苓酒、茯苓饼、茯苓面条这样的养身佳品;它甚至还可以是茯苓面膜、保湿乳液等美容护肤日用品……

一块茯苓,在靖州人手里玩出了320多种花样。

“在靖州,不仅能豪饮拦门酒,欢聚合拢宴,慢品茯苓席,围炉煮油茶;也可‘日啖杨梅三百颗,不辞长作靖州人’,三五好友‘共饮茯神茶,复得返自然’。”在靖州县委书记黄忆钢的描绘中,茯苓不止是药材,更是一种文化、一种生活。

鲜茯苓(陈俊名摄)

靖州茯苓的底气,来自千年的文脉积淀和硬核的科技支撑。

史载“神农出黔中”,靖州飞山被认为是炎帝神农氏最早推演八卦的地方。相传,正是神农氏最早于此地松林中发现茯苓,并将其神奇功效载入《神农本草经》,开启了茯苓造福苍生的篇章。

茯苓的功效非常广泛,历代医家广泛运用,古人称茯苓为“四时神药”,入列“九大仙草”,很多方剂中都应用了茯苓,素有“十方九苓”之说。

到明代中期,靖州当地山民开始尝试林下仿野生人工栽培茯苓,随后逐渐形成人工栽培技术。

1974年,靖州与中国科学院合作,选育出茯苓纯菌丝种“5.78”,使茯苓人工栽培进入菌种时代。

2009年,靖州自主选育出第二代菌种“湘靖28”。

2013年该菌种搭载神舟十号完成太空诱变,开创了茯苓育种的新纪元,其适应性甚至延伸至非洲,实现了“中国技术,全球共享”。

如今,靖州拥有省级技术创新载体9个,获得专利23项。正在与中国科学院展开新一轮合作,培育新一代茯苓菌种。

不仅如此,靖州还是我国茯苓菌丝种发源地、茯苓袋料栽培首创地、茯苓太空育种先行地、茯苓种植标准制定地、茯苓科技文化创新融合地、茯苓健康养生首倡地。

目前,靖州已建成全国唯一的茯苓科技产业园,吸引了71家中医药企业、800多户加工户入驻,培育了14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其中国家级 1 家、省级 3 家)、15家规上加工企业。

签约仪式现场(刘顿 摄)

眼下,靖州茯苓产业又新增了强劲的引擎。在此次大会上,茯苓新菌种研发与产业提升、年产600万袋茯苓菌种及选育繁育生产运营、万吨茯苓(中药材)智能冷链仓储物流运营等6个项目成功签约,覆盖科研、生产、物流等多个环节。

2024年茯苓全产业链产值达81.59亿元,预计2025年有望突破100亿元。

靖州茯苓的“野心”,从不掩饰。下一站,它锚定的目标更加远大——“世界茯苓之都”。

从神农氏在靖州发现茯苓,到明代中期开始人工栽培;从菌种飞向太空,到标准走向世界——茯苓的故事,穿越千年。

而故事的下一个篇章,正从此次盛会起笔,写向全球。

(怀化日报全媒体记者李金欣通讯员李大升肖扬琳徐鲁湘)

来源:怀化新闻网

编辑:左欢

阅读下一篇

返回溆浦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