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边城晚报】87岁退休干部回乡种地17年——地不荒,心就不慌

来源:边城晚报 作者:谌孙存 陈小勇 谢巧 编辑:米娜 2022-09-27 17:50:10
时刻新闻
—分享—

金秋时节,87岁的向光明最享受的事情就是迎着落日穿行在村庄中。

在他看来,这是一天中最具魅力的时刻:遥望天边,暮色绚烂,河中徐来的微风驱散了炎热和疲劳,余晖铺洒在连绵起伏的梯田上,金黄的稻浪带着芳香伸向远方,不禁感叹家园锦绣、山河壮丽。

又是一个丰收年,这位耄耋种田人劳作的劲头十足,每天早上五点起床,一直忙到夕阳西下甚至更晚,“两头黑”是常态。“秋收肯定是很忙的啊!趁着没下雨,早点把稻谷收完,好颗粒归仓嘛。”

2005年,原溆浦县粮食局退休干部向光明已到古稀之年,看到家乡部分撂荒田感到心痛,之后携妻回乡,重拾耕种时光,17年来乐此不疲。

“看到可爱的庄稼,我就特别有精神。”比起17年前,比起退休的同龄人,向光明的退休岁月是一个“与众不同的世界”。

图片

古稀还乡,“拯救”撂荒地

《湖南省志》载:位于怀化市溆浦县的溆水盆地是沅水中上游地域最大的河谷盆地,这里盛产稻米,物产丰富,素有“湘西粮仓”之称。

统溪河镇距溆浦县城20多公里,处在该盆地的南端。向光明1935年出生于该镇统溪河村一户贫农家庭。

1955年他在溆浦县粮食局参加工作,退休后本该颐养天年,然而他又重操旧业——种田。

“好端端的农田荒了,有些稻田因缺水却只能种玉米,看到这些现象,心里堵得慌。”2005年,向光明回到家乡看到,因村民外出务工,有部分田地撂荒现象,感到心焦。第二年开春,他不顾儿女的强烈反对,带着老伴从县城搬回乡下老屋居住。

自此,一个须发花白、衣着简朴的老人成天活跃在田间地头。他垦荒种地,老伴养鸡喂猪。

对向光明的这一举动,除了他的儿女,不解的还有村民。“向老,您又不缺钱用,为啥放弃县城的优越生活,来吃这个苦?”面对村民的疑惑,他总是淡然一笑。

在他眼里,田地才是最重要的。“我8岁开始给地主放牛,父亲是地主家的杂工,想种田没有田种,一家人饭都吃不饱,现在眼前有这么好的农田,怎么能不珍惜?”9月24日,向老向记者聊起种田的事,满怀深情。

当时村里的撂荒田东一块、西一块,七零八散,耕种条件比较差。但向老不嫌弃,除草、翻耕、接水……将这些田从承包经营责任人手中租过来,一一开垦,插上绿油油的秧苗。据他回忆,回乡第一年种了18块田。

在繁重的劳动中,这位老人不但不退缩,反而将田地当成了乐园,每天以庄稼为伙伴,忙上忙下,像一个不停旋转的陀螺。

在邻居陈富香的记忆中,向光明除了晚上在家里睡觉外就是在田里地里,去远一点的地方他就带着中饭和晚饭,天黑了用头灯照着继续忙活,“有时实在太晚,他老伴急了就喊我丈夫去把向老接回来。”

“大冬天天还没亮,我去学校煮早饭,以为田里是动物在鼓捣,走近一看,竟是向老在种油菜。”在村民黄欢月眼中,向光明就是田里的“老黄牛”,一年四季都在起早贪黑地耕作。

“妻喂猪养鸡产值过万元,夫租地耕种生产百担粮。”这些年来,他每年收割稻谷、玉米四五千公斤。

“只要我还能动,就要坚持种下去,尽微薄的力量生产更多的粮食。”谈起种田,已是87岁高龄的向老,一点都不服老。

“老粮食人”的一片苦心

今年遭遇干旱天气,但在统溪河村与东风村之间,大片的水稻在河水的滋润下长势良好,迎来丰收。村民们说,这得益于今春投入使用的“光明坝”。

记者看到,在东风村11组,一条大坝横跨江中,将水拦入渠中,汩汩地流淌。该坝去年12月动工,由向光明出资3.89万元修建而成。

从此,两村约60亩稻田的灌溉有了保障。站在一片金黄的稻田中,枫林村11组组长舒文周告诉记者,修坝的事乡亲们非常感动,表示一定要种好田,多生产粮食,“不能辜负了向老这名‘老粮食人’的一片苦心。”

乡亲们为感谢向老,为坝取名“光明坝”。

2007年,原统溪河乡东风村二组村民舒生平与向光明所在的原沙洲村相邻的1亩多稻田因缺水,打算不种了。

“这怎么行,那不又荒了吗?”消息一传出,把向光明急坏了。他马上跑过去,发现这段水渠因为年久失修,水漏到了小溪里,下游近200亩水田无水灌溉。

虽然向光明只有0.4亩稻田位于该水渠的上游,但他决心把整条水渠重新修好,“不能让下游的田荒了。”

他立即从家里拿出自己积攒的2万元钱,组织人员整修。

当年9月,这段长约500米的渠道维修完工。看着潺潺清水,大伙儿种田的信心又足了。

渠道修好后,所有的种田农户放水都非常方便。“这个渠道修好以来,我那属于尾水区的田就再也没有缺过水了。”舒生平说。

“稻谷、面粉、杂粮,都来源于土地,我们怎么能不爱惜?”正在田里忙碌的向光明告诉记者,“土地是我们的‘衣食父母’,一定不能让她受委屈。”

除了修水渠和水坝外,他看到邻村有一大片农田每到干旱时节都缺水灌溉,投入5万元,找人埋设了1600米长的引水管道,使20亩稻田得到了灌溉。

据统溪河村村干部舒森介绍,为保护河边的20多亩稻田,向老还自掏3万元,修建了100多米长的防洪设施;为防止公路垮塌损毁稻田,他主动出资4万元修了20米长、8米高的保坎,既加固了路,又保护了田。

“我87岁了,能劳动的日子不多了,但这些设施在今后一大段时间内还能为粮食生产发挥作用。”向老对记者说,为了方便使用农机,他准备再为村民修建一条机耕道。

向老的“底气”

“这些都是我种田所得,现在国家有困难,作为党员,应该带头为国分忧。”2020年3月1日一大早,向光明从统溪河村步行20多公里来到溆浦县发改局离退休干部党支部,交上2万元捐款,表示希望能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尽上绵薄之力。

“感党恩、忧国事的心意我们非常感激,但弘扬家国情怀也要量力而行,捐款我们不能收。”3月3日,该局相关负责人来到向光明家里退还捐款。

然而,向老一再执拗,坚持捐款。经工作人员劝说,最终达成退回18000元、捐款2000元的“和解”。

在村民眼中,每逢关键时候,向老都特有底气。

2008年冰灾,大地被冰雪覆盖,物资供应相对紧缺,而向光明心中一点都不慌。他背上背篓,扛起锄头,在田里刨开冰雪,绿油油的白菜、又白又大的萝卜煞是可爱。

“那时我们吃菜多亏了向老。”村里的青壮年感到不好意思,“没想到70多岁的老人却在灾难面前还有‘富矿’。”

而在向光明的人生中,粮食的重要性的烙印已深深刻在心中。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粮食的珍贵不言而喻。抗美援越时,他将勤俭节约省下来的粮票换成200元钱捐给了国家。

退休后,向光明用自己的工资和劳作收入先后捐款30多万元用于农田基础设施建设。2016年1月,他被评为“中国好人”。

但在向老看来,这些都不值得骄傲。他说,他心中最大的底气是:近年来撂荒地越来越少,种田的人越来越多,而且趋向年轻化,“地不荒,心就不慌。”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6月27日给安徽省太和县的种粮大户徐淙祥回信,向当地的乡亲们表示问候,对全国的种粮大户提出殷切期望。向光明听到这个消息后,很受鼓舞,“种粮是很高尚的,习总书记很关心我们呢!”

在向光明的影响下,当地种田耕地的热情日益高涨。“向向老学习,田就不会荒。”目前,这句话已深深扎进村民心中。

又是一年秋收季,稻浪随风起伏,田里机声隆隆,丰收的景象蔚为壮观。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每当此时,向光明都会不由自主地哼着这两句诗词。他说,每哼一次,都有更深的体会。(记者 谌孙存 通讯员 陈小勇 谢巧)

来源:边城晚报

作者:谌孙存 陈小勇 谢巧

编辑:米娜

阅读下一篇

返回溆浦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