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家湾,辰溪的“三湾”之首
文|千年飞山
因喜欢以文字记录生活,在怀化的所有县市区中,基本上都进入了我的“行走五溪”系列,却唯独辰溪县好像还没有独立成文,这是一个欠缺和遗憾。
辰溪,是一块历史悠久、山川秀美、风情浓郁、文化厚重的宝地,曾去过多次,可能是因为这里值得写的太多,反而不知从何动笔,所以迟迟不敢下手。
这一次,应邀参加“继‘网’开来 链动怀化——走进魅力辰溪,讲好红色故事”网宣活动,对辰溪有了更多更具体的了解,如果再不写便说不过去了。
那就从一个小山村写起吧,以点带面来讲一讲魅力辰溪,说一说红色故事。
这个小山村叫龚家湾,是一个传统而又独特的古村落,位于辰溪县修溪镇,始建于明末,占地面积7公顷,古建筑面积1.5公顷,现存完整的古民居12栋。
2019年,被评为中国传统古村落;2010年,被评为湖南省历史文化名村。
在中国,取地名喜欢带“湾”,比如有一个省份干脆叫做“台湾”。
而重庆市带“湾”的地名数不胜数,据统计竟然有85714个之多,这也折射出“湾”的魅力和价值。众所周知,重庆以“山城”著称,山地、丘陵面积占到90%以上,在这些大大小小的山体弯曲之处,通常会形成小块平地——就是“湾”,如此取地名再合适不过了。
叫“湾”的地方,往往也很神奇、有名气。比如海南省三亚市拥有中国最美丽的海滨风光,成为最著名的海滨度假胜地,被称为“东方夏威夷”。但是,三亚的风景恰恰就在“湾”处,五大名湾(三亚湾、大东海湾、亚龙湾、海棠湾、崖州湾)正是最吸引人的地方。
“湾”这一地名颇具乡土性,来源于最广大的乡村地区,分布最广、数量最多、最接地气。
它们在越远离城市的区域留存得越多越好,也许若干年后,乡间的老屋已成平地,故人也已不在,甚至山水也难辨颜色,但只要“湾”还在,我们的乡愁就永远都有寄托!
辰溪也是如此,含有“湾”的地名比比皆是。其中,还有著名的“三湾”之说,即龚家湾、石马湾、麻家湾,而龚家湾居“三湾”之首,素有“富有四县钱粮,贵有文人五十”之美誉!
那天,参观完县城的胜利公园后,我们一行就乘车从辰溪城东往修溪镇赶,道路沿沅江河畔逆流而行。
在2000多年前,爱国诗人屈原也曾沿沅江而上,并在其作品《涉江》中留下关于辰溪的传述:“朝发枉渚兮,夕宿辰阳”。
此时此刻,望着车窗外滚滚浪花,想着历史上滔滔往事,时空交错间依稀可见一叶倔强的扁舟在风浪间逆流而上,正如它的座客那样地坚毅不屈。
这也见证和体现了辰溪的久远与神奇!
进入修溪境内,一片风景秀丽,一派生机勃勃。该镇由原伍家湾乡和修溪乡合并而成,经历撤乡设镇、建制村合并后,现辖17个村1个居委会,总面积约180平方公里,人口约2.4万人,是辰溪县面积最大的乡镇。
据介绍,修溪山水如画,美不胜收,古有辰溪古八景之一的“木洲春涨”“古村夕照”,今有大洑潭库区“延绵青山满眼翠,一江碧水泛绿波”,生态资源极其丰富。
当我们的车驶进镇人民政府驻地修溪集镇时,一幅精美的山水画卷徐徐呈现在眼前:
远处,青山如黛、跌峦起伏;近处,碧水荡漾、心旷神怡……“山水修溪”由此而得名。
道路两旁、库区岸边,许多新栽种的樟树和垂柳正焕发嫩芽,绿意盎然。
半个小时不到,不知不觉我们就到达了目的地——龚家湾村。
村庄依山傍水而建,村前一马平川,一条如玉带似的修溪河绕村而过,溪水清澈见底,隐隐约约可见鱼儿在欢快的嬉戏。
村后是龙形山脉,重峦叠嶂,延绵数里,有山有水的自然风光得天独厚,体现出古代“天人合一”的人居思想。
按照风水学说法,龚家湾是理想的“背山面水,左右围护”格局,就是一块典型的风水宝地,也正因为如此,这里人杰地灵、人才辈出。
据记载,明代万历年间,龚氏先祖龚荣贵携家眷从沅陵蒋家坪迁居修溪的罗公坪,购置瑶民“荆”“吴”“宋”三姓基地,遂改名龚家湾,距今已有400来年的历史。
几百年来,龚氏子孙一边开荒造田,一边发展矿业田租,修建了许多美轮美奂、别具一格的民居别墅,古居、古桥、古树、古塘、古庵等古代元素,勾画出龚家湾祥和安宁的幽幽古韵。
下得车来,村口是一个宽敞的停车场。环顾四周,3棵古桂树尤为引人注目,据传原来共有8棵,但存活至今的只有3棵。
桂花是中国传统十大名花之一,集绿化、美化、香化于一体的观赏与实用兼备的优良园林树种,桂花清可绝尘,浓能远溢,堪称一绝。
尤其是仲秋时节,丛桂怒放,夜静轮圆之际,把酒赏桂,陈香扑鼻,令人神清气爽。
在中国古代的咏花诗词中,咏桂之作的数量也颇为可观,一直以来就深受国人的喜爱,因有“富贵吉祥”的寓意,被视为传统名花。
于是,看到如此浓浓密密、枝繁叶茂的桂花树,我情不自禁的走过去观望。
真可谓遮天蔽日,让我惊叹不已。导游告诉我们,枝叶最茂盛、最大的这棵丹桂栽种于600多年前的明朝初期,据推算龚氏先祖迁居此地之前此树就已存在。
相传,这棵桂花树是当时村内书生考上举人之后,朝廷奖赏得来。它见证了龚氏一族的成长和辉煌,所以曾有人出200多万元试图收购,村民们也不愿卖。
来不及细品,我们走上了一座石桥,看着流水潺潺穿村而过,想着远处人家鸡犬相闻,“小桥流水人家”的绝美意境便油然而生。
我们便迫不及待的走向那座充满原生态、古朴厚重气息的江南古村,急切的想要尽快揭开她的神秘面纱!
来到龚家湾古民居建筑群,那些工艺精细,保存完整,极具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的房屋,让人叹为观止,浮想联翩。
它们始建于明末,曾建有29栋民居别墅,现保存较为完好的还有12栋,历经300多年的洗礼,依然熠熠生辉。
民居建筑装饰极为讲究,木雕图案题材丰富、做工精细、妙趣横生。有的窗上一侧雕有琴、棋、书、画等图形,另一侧则雕有菊、如意等图形,无不彰显出屋主高深的文化底蕴。
从建筑布局上来看,谋划科学,设计巧妙,民居院落及巷道设计按照八卦阵进行构建,既有兴家旺族之意,又有实用的防御功能。
村内建有渤海巷、武陵巷、祖屋巷,街巷以青石铺造,纵横交错,首尾相连,整体形状犹如一座“迷宫”。
我们参观的第一座古屋是“万畴老屋”,它建于明万历年间,具有湘西民居特色。
院落布局为“五进、三间、两厢、夹天井”形式,大门形式为“外八字”,象征着“八方来财”。朝向不同于其他地域的正南向,而是偏向东南,有“以左为贵”之意。
大门建有砖砌门罩,门头筑有门匾,书有“福”字,寓“福气东来”之意。内、外大门分“一主两次”三个入口,凸显封建门第等级观念,加上里侧的木质隔门,以及正门和对厅内隔门,构成了民居整体“五进”结构。
在外大门进门右侧,还建有一个“戏堂”,是家中操办喜事时乐队演奏迎接贵客所用,真可谓大富人家!
在外院的前后,都有用砖砌成的两丈来高的防火围墙,而两侧筑起更高的封火马头墙,提升了防火防盗功能。
在外院还建有坪场,既可用于舞文弄墨,也可用于操练武术,可见当时的主人追求“文武双全”。
同时,二楼阁楼开有一个“寒窗”,为家中儿孙苦读之所,据说此屋曾出过2位秀才。
内院木楼为两进深三开间的梁柱结构,对厅、中堂、左右厢房共同围合为天井,各类用房以天井为中心布置,并沿中轴线设计为“拥堂”格局,庄严肃穆,彰显尊卑秩序。
天井地面设有排水孔,与地下公共排水系统相接,屋檐下也有排水管道(竹制),雨水通过管道汇聚从排水孔排出,体现了古代建筑技艺的高超。
左转右拐,徐徐往前,我们来到了又一座气势恢宏的古屋——万令老屋,这也是古村最为气派的民居!
辰溪素有“千金大门四两屋”一说,主人主要通过大门彰显华贵身份。这座老屋,大门门框为石柱石顶,刻有松、竹、鹤、鹿图案,寓风骨清廉、福禄寿喜之意。门匾书有“渤海名家”龚氏堂号,彰显官宦之家的荣耀。
据考证,汉宣帝时龚氏祖上龚遂曾在渤海担任太守,任内平定盗贼叛乱,鼓励农桑,颇有政绩官声,龚氏后人世代以此为荣。
2008年文物普查时,工作人员曾在此屋阁楼发现一顶官帽、一双官靴,但由于损毁严重已难以复原。
在我们啧啧称奇时,导游介绍说,其实整个村寨里风水最好的是“万朝老屋”,此屋曾出过5个贡生、40多位秀才。
但因这座老屋常年失修,堂内木构建筑趋向坍塌,为了安全起见,我们没有去参观,便只有在头脑中想象着它曾经的辉煌了。
马头高墙气宇轩,木构堂庭翅屋檐;石柱雕刻福喜在,半腿门槛生威严……
走在古巷和古屋之间,我慢慢的边欣赏边思考着一个问题:这里有“万朝老屋”“万塘老屋”“万谷老屋”“万令老屋”“万畴老屋”和“万畹老屋”等古民居,龚家湾既然以龚姓为开山祖,为什么不以“龚”字而以“万”字开头取名呢?
百思不得其解,我不禁好奇的问陪同的修溪镇镇长麻嵘,通过她的讲解后,我才恍然大悟。原来这其中这么有深意,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
之所以这样取名,一方面,这些房屋多是在明朝万历年间修建的;另一方面,“万”也写作“卍”,佛教认为它是释迦牟尼胸部所现的瑞相,有“吉祥避邪、坚固永恒”之意,并且“卍”字是连锁花纹,也叫“万寿锦”,寓意“绵长不断”!
如此看来,以“万”命名意味深长、恰到好处!
古巷内,巷陌纵横,回环曲折,窨子屋深墙大院,门庭宽敞,梁柱粗壮,气势恢弘,我们沉醉其中,我想如果不是有人带路,一定会迷路而不知归途。
走走,看看,拍拍,停停。这时,我们来到了龚家湾区公所旧址。
龚家湾村不仅是休闲旅游的好去处,还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历史文化资源十分丰富。
该村的芦坡古道,迄今已有一千年历史,曾是当地外出的必经之路。1935年,贺龙率领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六军团三千余人从芦坡经过,至今这条“红军路”保留完好。
而湘西剿匪期间,著名的“龚家湾区公所保卫战”也在这里发生,这是一次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例,是我军军史上的壮丽篇章。
区公所旧址的巷道入口处为古村目前仅存的唯一门坊,该门坊为砖石结构,上书“渤海名家”,梁坊雕花,双檐坊顶,别具特色。
穿过门坊往里进,听着导游的介绍,我们仿佛又回到了那个匪患猖獗的年代——
1950年,辰溪县第二区人民政府成立于龚家湾,当百姓们还沉浸在解放后的幸福喜悦之中时,殊不知,一场蓄谋已久的破坏新生红色政权的战斗即将打响。
3月5日,区干部马志秋刚参加完会议,来到区政府院内的一棵老桂花树旁,突然,枪声响起,两颗子弹从他耳边擦过。当下,他便意识到,土匪又来作恶了!
没错,匪暂2军第7师第三团团长、“辰、溆、怀、麻边区东区指挥官”柴宝臣正率领一千多名穷凶极恶的匪徒,疯狂突袭龚家湾。
当时,只有十一人(部队干部3人,地方干部8人)在家的区政府,被数百名匪徒团团围住,敌众我寡,该怎么办?
只能咬牙死守,等待外援。哪怕只有一线生机,也绝不轻易放弃。
说时迟,那时快。区长王怀珠一声令下,先发制人,手榴弹咆哮一声,炸得匪徒们抱头鼠窜。王区长趁机叫人联系外出剿匪的部队尽快归来,对土匪进行合围。
不到10分钟,匪徒们便又组织起来,发起新一轮攻势,这一次,枪声更加密集了。
危难之际,王区长临危不惧,众干部视死如归,包括几名重伤员,也带伤参战。所有人都将生死置之度外,心中只一个信念:拼死也要守住区政府!
靠着顽强的意志,大家咬牙坚持了好几个小时,顽强地打退了匪徒们一轮又一轮的进攻。疯狂的匪徒只能抱来稻草干柴,准备火烧区政府。
俗话说得好,“擒贼先擒王”。区干部贾全钦盯住土匪的一个头目,一枪射去,当即倒在地上,一命呜呼。失去了指挥的匪徒们像无头苍蝇,溃散一团,纷纷仓惶逃去。
这场战斗一直持续到下午四点,终于等到了支援部队。柴宝臣看到浩浩荡荡的解放军队伍远远奔来,只能狼狈撤兵。
龚家湾保卫战胜利了!这次战斗,我方伤亡7人、歼灭土匪100余人。
时至今日,庄严的古宅,颓圮的篱墙,随处可见的弹痕,仿佛在静静地诉说着那段难忘的红色剿匪岁月。
历史,总让人警醒、铭记、感慨和珍惜。
试想,如果当时没有王怀珠等人冒死坚守、英勇反击,这座历史文化古村难保不会毁于一旦,哪里还有今天的神秘莫测和津津乐道?
说巧真巧,今天碰巧在龚家湾遇到了王怀珠的后代,他们向湘西剿匪史料陈列馆捐赠了部分文物和史料。这批文物和史料中包括王怀珠与妻子结婚时辰溪县第二区政府全体同志的签名纪念,1953年王怀珠任命为辰溪县人民政府县长的任命书,以及王怀珠回忆龚家湾战斗的回忆录等。
古老而又英雄的龚家湾面积不大,但魅力十足,吸引了众多游人,还有不少文艺爱好者前来采风、写生。
在古民居群的入口处,几名画家正在心无旁骛的泼墨作画。我们停下来欣赏,我站到了一位留有山羊胡子的画家身后,他正在入迷的画一幅山水国画,就快要收笔了,非常的漂亮。
这时候,东道主廖声波向他打招呼,原来是熟人啊,接着又向我引荐:“这位是辰溪县美协主席刘晓俊,可厉害了,是湖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湖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湖南省政协书画院特聘画家、怀化市国画院副院长!”
我对美术不在行,但对画家很敬佩,于是由衷的赞美画得好。刘晓俊非常高兴,谦虚的要我们多指点。在寒暄、礼节中,我们一步一回头走出了古民居群。
后来,再到其它地方四处走了走,时间也溜走得差不多了,我们便准备打道回府。
正当我将要上车的时候,刘晓俊从古村那边匆匆赶来了,他把刚刚画完的那幅画也带来了送给我。
这让我非常意外,也非常感动,萍水相逢却收到如此珍贵的礼物,盛情难却收下了!
龚家湾,山美水也美,人真情亦真。
漫漫一生,我们总会遇见很多美景很多好人,随着时间的流逝,有些人和事或许也会随之流失了。
但辰溪之行,那些美好、那些难忘,相信一直都会永存心底,就像这幅画,时间越久越美丽!
来源: 千年飞山微信公众号
编辑:宋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