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讲好“四史”故事 传承红色基因|扎根在田野上的信念

来源:怀化新闻网 编辑:宋萍 2022-02-10 10:42:57

2021年5月22日,平日喧闹的长沙街头反常的安静,成千上万的市民,手捧鲜花,冒雨肃立在街道两边……一辆黑色的灵车缓缓驶近,人们泪流满面,追着灵车哀声呼喊:“袁老,一路走好!袁爷爷,一路走好!”

十里长街送袁老,万民垂泪悼先生。

袁隆平,一个闪耀在星空的名字,一个散发着泥土芬芳的名字,一位永远住进十亿中国农民心里的“稻神”!

这位“杂交水稻之父”“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他把自己毕生追求的水稻增产科研梦,他把农业科技人员造福人民的信念,深深地扎进共和国丰沃的大地!

1953年8月,23岁的袁隆平从西南农学院毕业,被分配到怀化安江农校任教。在那个贫穷而艰苦的年代,吃一顿饱饭,对中国人来说,竟是奢望!三年自然灾害期间,袁隆平亲眼看到,身边的农民面黄肌瘦,腿脚浮肿,有的竟饿倒昏迷在路边。他说:“我意识到,只有实现水稻大幅增产,才能战胜饥饿,才能让中国人都有饱饭吃!”从1960年开始,带着让中国人都有饱饭吃的坚定信念,袁隆平踏上了水稻增产科研的漫漫征途……

然而,在当时那么困难的条件下,在安江农校这样一个信息不畅的校园,要走出一条让水稻大幅增产的科研道路,有多难哪!在交通极为不便的20世纪六七十年代,袁隆平和他的助手一起,挤汽车、转火车、赶轮船,辗转奔走于湖南、云南、广西、海南等地进行水稻育种试验。一床棉絮、一卷草席、一坛土菜和一个装稻种的桶,陪伴他在祖国的天南地北苦苦追寻、默默耕耘......

还记得,1964年夏季,骄阳似火,酷暑难耐。袁隆平踏遍田间地头,一遍又一遍寻觅,终于从14000多株水稻中找到了6颗天然雄性不孕株,为此后的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

还记得,1968年5月19日,袁隆平匆匆吃过早饭后赶到实验田,却发现实验田里的秧苗一夜之间不翼而飞!几年的科研成果毁于一旦!他强忍着绝望和悲愤,最后终于从一口水井里打捞出五根“劫后余生”的秧苗,杂交水稻研究才得以延续……

还记得,1970年1月6日凌晨,云南元江县一场7.2级大地震突然来袭……房屋随时会坍塌,人人纷纷逃离,袁隆平却不顾众人阻拦,冒着生命危险,和助手一起把房间里浸好的稻种抢救了出来!

还记得,1975年初,正在海南攻克杂交水稻制种产量难关的袁隆平,收到了妻子邓哲的来信:“隆平,我不得不含泪告诉你,父亲在今年1月3日凌晨溘然长逝了。父亲病危时,他是多么希望能再看你一眼!但为了你的事业,父亲坚决不允许我们告诉你,望你凯旋!”信未读完、泪已湿透纸背,袁隆平哽咽道:“不孝子隆平向父亲在天之灵忏悔……”

历经千难万险终于迎来曙光。1973年,袁隆平正式宣布籼型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在世界上首次育成了强优势杂交水稻。从籼型杂交水稻“三系”,到两系法杂交水稻,再到“中国超级杂交水稻”研制成功,一道道世界级科研难题被袁隆平接连攻破。20世纪80年代,中国农民因为种植杂交水稻,终于能吃上饱饭了!袁隆平这个闪光的名字,随着杂交水稻的种子,传播在神州大地,传颂在中国农民的口头!国际水稻研究所所长斯瓦米纳森博士评价说:“我们把袁隆平先生称为‘杂交水稻之父’,因为他的成就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世界的骄傲,他的成就给人类带来了福音”。

如今,杂交水稻双季亩产已经突破1500公斤大关,中国杂交水稻年种植面积达2.4亿亩,年增产水稻约250万吨。中国用不到世界9%的耕地,养活了世界近1/5的人口。正如袁隆平当年梦想的那样:中国人把饭碗牢牢地端在了自己手上!

“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当我们吃着香喷喷的稻米饭,请别忘了:是袁隆平爷爷让我们不再饥饿;当我们仰望璀璨星空,请别忘了:夜空中有一颗8117号小行星“袁隆平星”,那是隆平院士睿智的目光,深情注视着他所钟爱的祖国和人民,那是他“让天下人都有饱饭吃”的信念在熠熠生辉……

来源:怀化新闻网

编辑:宋萍

阅读下一篇

返回溆浦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