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臼里的糍粑拉出悠远醇厚的年味。)
“大人盼插田,小孩盼过年。”记得小时候,孩子们冬天常常念叨这句民谚。其原因是迎接春节,家里会置办很多年货,有很多好吃的东西。办年货的时间,一般从腊八节过后开始,因此有“过了腊八便是年”之说。
在溆浦县龙潭片区,从大的方面讲,办年货有“三大标配”:舂糍粑、磨豆腐和杀年猪。舂糍粑是腊八后的头件大事,往往是几户人家凑在一起合力办年货,浸米、蒸饭、舂绵、捏圆等,大伙儿将年味儿搅得火热。
该片区曾有“挑不尽的龙潭”之美誉赞其物产丰富,所产“白丝糯米”就是丰富物产的一种,用砂岩碓和檀木锤子舂制而成的白丝糯糍粑,香飘数里,味回村中。
日前,循着香味,记者来到溆浦县黄茅园镇合田一夏姓人家,正逢他家在舂糍粑。几名壮汉把沉沉的檀木粑棰扬得老高,舂得砂岩碓中的糍粑啪啪作响。粑棰上扬拉起的白丝越来越长,以至于“举案齐眉”,越过头顶。
据主人夏彬士介绍,听村里老院子的人说,“白丝糯”的名字就是这么来的。这种水稻不需要杂交制种,每年直接选田中长势好的谷子做种子即可,属同一品种世代绵延的“老字号”。虽然产量低,但因其软糯香浓而没有被淘汰,目前已有上千年的种植历史。他说,溆浦合田的村庄山清水秀土质肥美,所产白丝糯米其色纯白,米质细腻,状如珍珠。
说话间,两名壮汉用粑棰将一块白练从砂岩碓中卷起往上一提,啪的一声扔在抹有茶油的案板上,妯娌和姑娘们立即上前,用草绳将糍粑从粑棰上剥离下来,然后捏成碗口大一个的糍粑。刚开始,中间凸起,周围低薄,需用手掌慢慢拍平,直至成为圆饼一样。
虽然辛苦,但这也是一项“男女搭配、干活不累”的事儿,同时还能增进邻里关系,可以说是热闹年的开端。
看起来是显眼的粗活,其实里面的道儿也不少。夏彬士告诉记者,浸米的水得用泉水,而且得是立春前的水,浸泡时间、蒸米火候、柴火质地、木质案板、茶油、石碓、舂的速度和时长等都很讲究,“不然味道就不对了。”
地道的糍粑拉如丝、白如雪、软如棉,古时曾奉为贡品,远近闻名,“美妙的声音能绕梁三日,好糍粑也能对时(一天一夜)软糯。”
因为他家的糍粑一直采用传统工艺纯手工制作,邻居们赞称为“白玉”,常常来他家购买。之后,他办了一个合田白玉糍粑厂。虽说是厂,但坚守老工艺,产量也不大,一年只做五六吨。他说,要保证好口味,不能贪求数量。
夏彬士告诉记者,制作是一方面,保存也需注意。正常不含任何添加剂、防腐剂的糍粑,真空包装常温下只能保存一个月左右,冰箱冷藏两到三个月。
他说,最佳保存方法还是泡水,打开真空袋包装,阴晾两到三天后,浸入冷山泉水中,水中加少量食盐除去异味。泡水后,糍粑会更白,更香,更软,“需要注意的是,冬天泉水是会冒暖气的,必须静置一两天,让其彻底‘放凉’。”
“虽说好吃,但吃法因个人爱好而异。”夏彬士介绍说,合田白玉糍粑可烤、煎、炸、煮,特别是切成小块后放入甜酒中煮,浮子即捞,口感细腻,清香氤氲,令人垂涎。
“远闻其香,而知君至!”在夏彬士看来,对于舂糍粑这项老工艺,他相信宋代闻香识人的道理,内在的潜质才是永远的芬芳。(记者 谌孙存 实习生 陈翠 陈 惠 李敏君 朱方莹 王蕾)
(村民将雪白的白丝糯米从山泉水中舀起沥干。)
(白丝糯糍粑越甩越柔,韧劲越大,“甩粑”是个技术活。)
(用柴火和木甑蒸出来的糯米饭香气四溢。)
(主客笑,年味浓。)
来源:怀化新闻网
作者:谌孙存
编辑:周予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