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感动溆浦人物】胡海:三十年追一个梦

来源:中国溆浦网 作者:林良媛 编辑:网站值班 2013-10-20 12:30:00

 

 

和病人聊天

在溆浦卫生系统,有这样一位医学“明星”,她是我县43个乡镇卫生院里唯一的一个女院长,担任岗东乡卫生院院长20年来,连续18年被评为全县卫生工作先进个人及优秀院长,她所在的岗东乡卫生院也多次被评为全县目标管理先进单位……

她叫胡海,溆浦县善溪乡人。除去光环,她只是一名勇于追梦的执着女人。

全县第二的选择

1982年,十六岁的胡海刚从卫校毕业,花一般的年纪,行医的梦想在她心中插上翅膀。当年,溆浦县招考32名医护人员,胡海以总分第二的成绩考进我县卫生系统。由于成绩优异,县人民医院、中医院、乡镇中心医院都抢着“要人”,可都被胡海一一回绝了。

“我想到基层去,到最需要我的地方去。”初生牛犊不怕虎,胡海想留在基层工作,却遭到了父母的强烈反对。二老觉得,乡里条件差,实在不忍心女儿去吃那份苦,女孩子家图个安稳就可以了。可胡海却“吃了秤砣,铁了心”,她认为医生最大的职责在于治病救人,乡里条件差、专业的医护人员少,才更需要她。同时,对自己来说也是一次挑战和锻炼。二老拗不过她,只好由她去了。

说起去为什么要留在岗东乡卫生院,其实还有一个原因,胡海是在岗东读过三年中学。说不清是岗东的山水映进了胡海的心理,还是岗东的人情味淌进了胡海的骨子里,总之她对这片土地有一份眷恋和好感,她想回到这片让她倍感亲切的地方工作。

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胡海带着兴奋、带着期盼,走了10个小时的山路来到岗东乡卫生院门口时,她才发现一切都不是她想的那么美好。当时的卫生院是一栋破破烂烂的旧木房子,医疗设施极为简陋,还停留在“老三件”,即血压器、体温表、听诊器的阶段。卫生院虽说有十来个人,可到了晚上,其他本地同事都回家了,只有胡海孤零零的一个人住院两层楼的卫生院里,瘦小的胡海别提有多害怕了。为了尽快适应环境,胡海把全部的热情和心思都放在工作上。

与同事交流药剂知识

那时隔三岔五有老百姓因为牙疼来卫生院开药,经过胡海细心的观察,她发现这跟老百姓不刷牙、少刷牙和刷牙方法不对有关。于是她利用下班时间,编制了一本宣传小册子,里面搜集了关于刷牙的好处、如何防治牙病的知识。遇到不识字的老人,胡海就不厌其烦的跟他们讲解刷牙的相关的卫生知识。

之后,针对农村老百姓常常遇到的一些疾病,胡海利用休息时间又陆陆续续搜集和编制了预防农药中毒、防止误服鼠药、预防蛇咬伤和毒蜂蛰伤的宣传册子,给老百姓普及卫生防疫知识,在乡镇卫生院这个平凡的岗位上胡海渐渐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快乐和价值。

医者仁心的大爱

孙思邈在《大医精诚》说,“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意思是有威望的医生,要淡薄物质上的追求,能够体察民情,有普世救人的情怀,这样才能称得上“名医”。

选择了医生这个职业,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选择了责任和奉献。胡海说,乡镇卫生院的医疗设施条件和大城市没法比,但是这里与广大农村老百姓打交道,他们对医生是发自内心的尊重和信任。

带病人去城里看病,是胡海常做的事。由于乡里的条件有限,遇到一些疾病一时无法确诊,每每这时胡海都要带着病人去城里进一步检查。一方面是担心农村百姓对于大医院的看病流程不了解,尤其是一些老人弄不清手续,她去能给个方便;另一方面,对于不能确诊的病,胡海也希望和病人一起检查,进一步确诊查清病因,方便日后跟踪疗养。

新修的岗东乡卫生院

可三十年间,她从没有因为看病者交不起医疗费而把病人拒之门外的情形,救人如救火,先治病再谈钱一直是她心里的行医底线。别人说她“傻”,做这些没有一分钱,车费也得自己掏,还耽误休息时间,胡海却说,作为一个乡村医生要对得起患者的这份信任和依赖。在她心中,治病救人是天职,能把病人治愈康复是最欣慰的事。

十年前,岗东镇双坪村陆胜华在海南打工。一天晚上,邻居给打来一个紧急电话,说他母亲冠心病发作,已经昏了过去,情况十分危急。陆胜华听后更是心急如焚,母亲年事已高,且家又在山顶上,大半夜的抬下去也不安全。抱着试试看的心态,他给乡镇卫生院打了个电话。当时已是晚上10点,接到电话,胡海立即叫上一个同事,背起急救包就往山里赶。山路崎岖,走了1个多小时,才到陆胜华母亲家,经过紧急抢救,终于把陆胜华的母亲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听到母亲转危为安的消息,电话那头的陆胜华热泪盈眶,“大半夜的真是要感谢胡医生及时出诊,救了我的母亲,当时的医药费还都是胡医生自己先垫付的。”

像这样的垫钱垫资的事,自胡海从医以来,不胜枚举,就最近几年,她就陆陆续续为贫困患者捐资、垫付药款上万元。乡里的老百姓生活条件差,挣钱不容易,胡海就想方设法为老百姓“省钱”。能用食疗调养的病,她会主动告诉患者一些小方法。农村空巢老人多,脑血管发病率高,中风后遗症使很多患者生活不能自理,也给他们的家庭带了困难。胡海便用所学的知识,常年为偏瘫患者按摩,经治愈、康复或基本康复的患者达百余人。

优秀院长的遗憾

如今的岗东卫生院已由两层的小木房变成了三层的砖瓦房,有医护人员12人,床位50多个。76岁的退休职工李叙鹏说,如果不是胡院长临危受命,挑起大梁,就不可能有岗东乡卫生院现在的发展。

二十多年前的岗东乡卫生院,由于卫生院效益不好,单位员工人心涣散、无心上班,卫生院面临快要解体的现状。当时正好卫生院要选举新院长,急需一个有魄力、工作认真负责的领导带领大家走向正轨。大家把希望的眼光投向了胡海,因为她平时对工作非常的热心积极,组织协调能力强,在单位人缘也好,几位老同志就向上级单位推荐胡海担任院长。

那时,胡海26岁,在卫生院工作了10年。但在单位里面仍是最年轻的,对于这个肩负重任的岗位和单位的现状,她心有余悸怕自己做不好。了解胡海的想法后,几个老同志主动找她谈心,表示日后一定会积极支持她的工作,让她放心干。

重担面前,胡海没有退缩。担任院长后,第一件事就是整顿纪律,订立规章,明确规定卫生院工作人员要以医院为重,公私分明。她自己便是第一个带头的。每天起早摸黑,一心扑在工作上。除了抓好日常工作和队伍管理,胡海还主动担当起“小家长”的角色。哪里脏了,她带头清扫;哪个同事有难事,她主动嘘寒问暖。一年365天,胡海回家的次数屈指可数,胡海说只有自己真正把卫生院当做一个大家庭,大家庭能感觉到温暖。

2008年,岗东乡卫生院进行重修,这对改善岗东乡的医疗卫生水平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经过规划,卫生院另外选了3亩地作为院址。但是附近的5户村民却有意见,他们觉得卫生院修在自家门口不吉利。了解情况后,胡海就与乡干部一起给他们做工作。对于老百姓的落后思想,胡海耐心的开导说,“吉利不吉利是大家的心理作用,但卫生院的修建却是实实在在造福全乡老百姓的大事,等医疗设施改善了,大伙有个三病两痛也不用跑到城里就就医,要节省不少开销。”在乡村干部的帮助下,经多次劝说,这五户村民都同意了征地建房。

胡海无私忘我的工作,赢得了同事和当地老百姓的尊重和好评,也把卫生院打理的有声有色,默默付出的背后,胡海留给自己的有喜悦、欣慰,同时也有深深的遗憾。

卫生院新建项目开工后,为了保证大楼的质量,胡海几乎天天守在工地上。她的母亲由于患“直肠癌”身体一直不好,胡海由于工作太忙,一直没有时间回家探望。一天,家里人打电话来,说母亲病危,这几天一直念叨着胡海的名字,让她赶紧回去一趟。可是,当天卫生的住院大楼正好要盖板下水泥,如果没有人盯着,承包方可能会偷工减料。最后,胡海还是选择留在了工地监工,心中却十分忐忑,她一直默念着:“母亲,您一定要等我回来啊。”

第二天,下午4点胡海赶回家时,母亲已经昏迷,没有意识,守在母亲身边的胡海泣不成声,直到母亲去世,她都没有和她说上话。 

采访札记:

一个山堆砌成的小乡镇,一栋破倚的乡镇卫生院楼房,一个女人倾其三十年的年华为之守望。这是这次采访给记者留下最深的印象。

参加工作三十年,瘦小的胡海,踏遍了岗东乡的山山水水。不管山路有多难走、路途有多遥远,只要病人有需要,她都会立即前往救治;不管夜色有多黑、外面的寒风有多刺骨,只要电话铃一响,她就会奔赴自己的“战场”;不管自己的手头有多紧,遇到情况紧急而又出不起医疗费的病人,她都会悄悄地拿自己的工资先垫上……

如今,她脸上的皮肤不再光滑,满头青丝也泛出白发。三十年里,走过的夜路、救过的病人胡海都记不清有多少了,但岗东乡的乡亲们却记下了胡海这个亲切的名字。一头短发的湖海无论走在岗东乡的大街还是小巷,左邻右舍都会和她亲切地打招呼,问她去哪行医,问她最近忙吗?问她要不要拿点时令菜回去吃?每每这时,胡海都会心生温暖。 

[稿源:中国溆浦网]

[作者:林良媛]

[编辑:周晓鹏]

 

 

来源:中国溆浦网

作者:林良媛

编辑:网站值班

阅读下一篇

返回溆浦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