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学习的榜样之三十】张贻国:学习改变我一生

来源:中国溆浦网 作者:管理员 编辑:网站值班 2013-07-05 14:52:00

 

【学习的榜样之三十】张贻国:学习改变我一生

本网记者 王继云 蒋光霞 通讯员 徐智

【榜样荣誉】

    全县“十佳党员学习明星

【榜样故事】

   仲夏时节,走进溆浦县低庄镇枫林村,看着道路两边成列的绿树,成行的花池;两边山丘上绿意盎然的一阶阶梯土、村中整洁的道路、崭新的民房、挺立的路灯和优美的环境,不禁让人感叹:好一幅欣欣向荣的田园风光!

然而,身处大山深处的枫林村,曾因交通闭塞、基础设施匮乏、群众发展意识不强,导致全村经济社会极为滞后。是谁让枫林村变得如此美丽?他就是枫林村原党支部书记、现支委委员张贻国。

提起张贻国,村民们无不竖起大拇指称赞:“他不仅是好书记,更是我们全村群众奔向富裕的领头雁和带路人。

是学习改变了我的人生,如果不学习,我绝对没有今天

    现年60岁的张贻国,始终把学习放在自己工作生活的重要位置。是学习改变了我的人生,如果不学习,我绝对没有今天这个生活”,与笔者交谈中,张贻国如此说。

    出生在一个普通农民家庭的张贻国,由于受条件的限制,学习的机会并不是特别好,但他硬是凭着自己对学习的热爱、对改变自身命运的强烈渴望,毅然读完了高中,这在他的同龄人中是不可多得的。

    高中毕业后,张贻国到当时的公社煤矿当上了电管员,为煤矿提供电力服务。那个时代懂电力知识的人很少,群众用电管电很不方便,聪明好学、有文化的张贻国主动担负起了村里电管员。

    电力工作专业性强、技术要求高。为了做好工作,张贻国向有经验的老师傅请教,自己买来书本钻研实践,不畏困难,不辞辛苦,终于练就了过硬的业务技能,成了远近闻名的专家里手。“那时候,农村电管技术员是很吃香的,装个电器、牵个电线,哪家哪户都要找我,说到自己曾经的电工生涯,张贻国流露出满满的自豪。就这样,张贻国在电工的岗位上一干就是十几年。

    在平凡的岗位上,热情周到的服务、诚恳踏实的作风为他赢得了深厚的群众基础。1990年,他被村民推选为村主任。1996年又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这一干又是17年,直到今年三月村党支部换届。为了村里的长远发展和培养锻炼年轻干部,他主动做党员群众工作,从支部书记位置上退下来,自己甘当参谋助手,当选了支部委员。

不学习就搞不好工作,搞工作本身也是学习”

    在新的工作岗位上,张贻国面临着更加艰巨的任务,农村党支部书记要处理的事情多且繁杂,从最初的村提留、乡统筹收取,到如今的新农合、新农保发放,从计划生育国策贯彻落实到邻里矛盾纠纷调解,一桩桩、一件件对张贻国这个电工师傅都是崭新的领域、全新的挑战。

    为了尽快掌握农村基层工作的方法,张贻国在工作中学,在实践中学,看报纸、学文件,学法律政策,本着公心干事,带着真情服务,逐步地成长为基层管理、矛盾调处的专家。“在农村,搞工作只要搞好了情、理、法三者关系,没有处理不好的问题,短短的一句话,凝聚的却是张贻国10多年工作积淀的智慧。

    枫林村连续20多年没有出过治安案件,矛盾不出村,问题不上交,村风淳朴、民风和谐,这与村支两委工作不能说没有关系。

    “不学习就搞不好工作,搞工作本身也是学习,”这是张贻国经常跟村里党员干部讲的一句话。作为支部书记,张贻国在自己学习的时候始终注意抓好党员队伍的学习教育。

    作为基层干部,他十分注意学习的实践性、实用性和实践性。一是学政策。每当上级党委有了新政策,他都组织党员及时讨论学习。2003年以来,中央连发十几个涉及“三农”问题的一号文件,每年都组织党员集中学习,结合村里实际谋划工作。二是学方法。村里的许多工作都需要党员干部去落实、执行,每次布置工作他都和大家一起讨论优化工作方法,提高党员实际工作能力。三是学实践。2009年以后,他充分依托远程教育系统、村民文艺队、村文化长廊和村里的山地开发实践基地,进一步丰富党员们的学习载体,在实践中学,在学习中实践,极大地提高了党员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党员们通过经常在一起参加学习和开展活动,相互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凝聚力也大大增强了。在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和山地开发的行动中,党员都积极带头参与、以身作则,争当维护和促进发展的先锋,有力促进了村级经济发展。

学习让我增长了本领,开阔了思路,也让我可以更好地为村民服务”

    学习丰富知识,知识提供观念,观念产生思路,思路带来发展。枫林村从一个贫困村发展成长到今天的全国人口计划生育村民自治先进村、全国妇联先进村、全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和全省民主法制示范村,每一次“转身的背后都有张贻国这个领头羊“观念变化的影响。

    枫林村人平不到七分田,山地却有4600多亩。俗话说靠山吃山”,但长期以来枫林村守着大山卖树,树卖光了,山也荒了。面对荒山,张贻国不是没动过脑筋,但是苦于没有好的办法。2010年,参加全县经济工作会议的张贻国,从文件的学习中敏锐地捕捉到“山地开发的概念。会议完毕,他立即带领支部一班人下组入户,座谈群众,了解民意,集中民智,确定了“村委牵头,农户加盟,统一开发,共同受益的工作思路,并将土地整理、退耕还林后抚等项目扶持和金融信贷扶持集中投放在山地开发上,聚小力办大事。

    思路一通,万事俱通。2010年3月份至今,该村整理出标准化梯土3800多亩,并完善了灌溉渠、储水池、机耕道等基础设施建设,使过去的荒山变成了抢手的金山”,建立标准化有机柑橘、金秋梨、百合种植、红豆杉、葛根种植基地2000亩,每年为群众带来10万元的山地流转收入,为村集体带来16万元的土地经营管理收入,解决100多名返乡农民工就业问题,使枫林村迅速成长为当地科技农业的“产业洼地”,村民也从单纯的农业经济迈向种+养+务工”的多渠道增收格局。2011年枫林村实现人均纯收入9860元,为2009年的2.8倍;村集体年收入达29万元,而2009年这一数字还为0,真正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随着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留守妇女、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农合、农保等各项工作任务越来越重,而作为一个后发村,村里基础设施建设、经济发展等各项工作任务也十分繁重。依靠原有的村支两委四五个人的“单打独斗,让张贻国倍感压力。

    怎样发挥集体的力量,让村级发展不再依靠个人而是稳定的遵循制度运行,成了张贻国经常思考的问题。县委推行的基层党组织五个规范化实施意见出台后,张贻国通过学习找到了解决问题的“钥匙”。就在各村都在彷徨观望的时候,张贻国在枫林村开始了大胆的推行,建立健全了共青团、妇代会、民兵营、村务监督委员会和老协、关协、计生协等村级组织的“1+5”村级组织结构,规范岗位职责,规范运行管理,规范考核奖惩,在无职党员中开展“六岗竞赛,党员联五户。如今的枫林村村级运行进入民主、法制状态,村级活力得到极大释放,全村呈现出人心和、风气正、事业兴的良好局面。

    “如果不是贯彻推行五个规范化,我也不能这么安心地退下来,”笔者问起张贻国怎么放心主动退出村党支部书记竞选时,张贻国如是说。

来源:中国溆浦网

作者:管理员

编辑:网站值班

阅读下一篇

返回溆浦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