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家渡桥
本网讯(记者 谢华 姜龙 通讯员 舒刚)初夏时节,天气短暂放晴,近日,记者在溆浦县桐木溪乡刘家渡村看到一片忙碌的景象:当地农民忙着修建房屋,抢修水渠,水稻耕作……
该村支部书记姜禹林告诉记者,自2007年来,全村社会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里“红砖房”由5年前的13栋增长到300多栋,农业产业也取得了不小的成绩,水稻耕作也发展到200多亩的棉花基地,500多亩的金银花,当地农民人均收入更从几百元“爬”到了现在的近三千元。姜禹林说,“之所以能够发生这样的变化,关键还是在‘桥’”。
原来,刘家渡村三面环水一面临山,是一个典型的“岛村”。2007年大桥未修之前,村子里600多户,2000多人的出行工具只有四艘渡船,一旦遇到暴雨或洪水,村子里学生上学、老人赶集、年轻人进城进货都得“打住”。
“当时要是不修这桥,村子里的建设也就无从谈起。”站在“刘家渡桥”河道大堤上,姜禹林指着面前这座长125米,宽4.5米,总造价168万元的大桥感慨万千。2004年春夏交接时节,当地不少外出打工的村民都腾出时间返乡忙着购买建材,着手老木房的翻修或新建工作,唯独刘家渡村外出的村民却迫于交通压力无可奈何,“看着隔壁村子的房子是一栋接一栋的冒出来,我们村的还是一片乌黑的木房子,村干部都急得冒汗。”2004年8月,上任村支书岗位还没一年的姜禹林真“急”了,他召集全村党员、离退休干部、村民代表将近70人召开会议,把修桥的决定摆到了桌子上。经过三个多小时的热烈讨论获得参会人员一致通过:“修,坚决修!”
2004年8月底,刘家渡大桥动工修建,可没过多久“筹资难”又成了工程进展的“拦路虎”。大桥修建工程预算达118万元,上级部门的扶持资金却只有36.5万,全村人立即完成了每人200元的首次集资,解决资金近50万元。但是,由于大桥修建难度大以及通桥公路硬化等情况影响,修建过程中两次因资金难被迫停工,但都在村委会议和群众代表会议讨论,通过向在外经济条件好的老乡求助,组织全村离退休干部捐款以及两次村民筹资,最终把整个工程资金空缺填补上来,2006年12月1日大桥竣工。回忆起当时修桥的种种阻碍,姜禹林说,如果没有党员干部的带头表率,大桥还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完工。“特别是村子里80多岁的退休老干部谢春林,他两次售卖自家的耕牛,筹得资金3700元硬是塞到了村委会,叫我们‘拿着去修桥’”。
桥通后,村容村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大桥通车后,村子不久迎来了大批惠民项目。农村卫生厕所改造工程使得近200户村民受益,每户厕所改造费用补助标准就将近1000元;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和小农水工程也“接踵而来”,全村万余米长的水渠得到硬化,4条机耕道修建完成。同时,村级组织活动中心和学校维修已经完成,农网改造工程也在有序开展。
当记者问到村子修桥后当地群众生活还有哪些变化,刘家渡村8组的一个商铺“老板”周金安高兴地说起了村里人的“开心事”,修了桥后,村子里小孩子每天读书都有校车直接接送到家,老人家过河去赶集看病不用等渡船了,商铺进货经销商也直接送货上门,就连县里文化局举办的“送戏下乡”活动也经常办到了村子里来。“这要是放到修桥以前,如今的这些‘平常事’,我们都难得想一回呢。”周金安笑容满面的补充说道。
[稿源:中国溆浦网]
[作者:谢华]
[编辑:周晓鹏]
来源:中国溆浦网
作者:谢华 姜龙 舒刚
编辑:网站值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