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溆浦县卢峰镇有着这么一位“农事通”,他将田间地头当做自己的舞台,有事没事骑着摩托车在田间地头转悠,他把庄稼当做自己的好朋友,哪家的庄稼生了病,他比主人还着急。他默默无闻地守护着庄稼地,守护着庄稼,为农户传技术,解难题,引导农村群众走上了致富路。他是老百姓心中的“农技专家”、“农技110”,是党委政府发展现代农业的“得力助手”,他就是该镇经济发展服务中心农机推广组组长张在外。
他是老百姓心中的“农技专家”——
蔬菜种植大户夸他专业,从不讲“外行话”
1985年7月,张在外从安江农校毕业后,一直在基层从事农技推广工作。199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一年调入卢峰镇工作。15年来,他一直在该镇负责农技推广、畜牧防疫、农业机械等方面的工作,多年以来,他一直不忘专业技术知识学习。他说,现在大家接触农业技术的机会多了,农户的要求比较高,只有保持不断学习的状态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才能满足农民的要求,对农户的问题做到有问必答。每年,他都会自己购买大量的专业书籍进行学习。前几年他还通过了湖南农业大学的自考,获得了本科文凭。
学一门,精一门。张在外通过不断加强自我学习,丰富了自己,提高了自己,做到了在百姓面前不含糊。农业科技瞬息万变,作为一名农技推广员,张在外认为老百姓信得过他才会找他咨询,一定要从最为专业的角度为他们去解决问题,不能讲外行话。这几年,张在外把超级稻的推广作为自己的工作重心。超级稻种植对土壤、化肥、病虫害防治的要求比较高,好的品种需要好的方法,这就是张在外介绍的“良种配良法”。如果没有好的方法做保证,超级稻增产增收也是一句空话。为了保证保证超级稻的产量与品质,适时的病虫害防治是关键。何时打药,打什么药,打多少药,一直是困扰农户的三大难点。为了解决这个难题,从去年开始,张在外在麻阳水、大潭、瑶头、桥头水几个村组织成立了专业机械化防治队伍,为超级稻病虫害防治提供防治适期,为农户介绍对口农药,同时对机防队员进行培训,亲自到稻田指导打药方法。通过专业化防治,不仅提高了水稻防治效果,而且有效节约了防治成本,每亩节约了12—15元的成本,直接减少了农户的成本投入。
张在外不仅注重自身的专业技术学习,他还善于发动有思想的年轻人学习农技知识。他经常去县农业局、老科协取经,申请技术资料,通过专场培训、实地传授等方式为农民朋友“充电”,让农户自己在实践中提高理论水平,通过理论学习加强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把农户个个培养成为“农技专家”。
张在外还多次组织村民前往怀化参加大棚蔬菜经验交流会,学习外地的先进经验与栽培技术,通过交流学习,村民用药、栽培技术水平大大提升。瑶头村蔬菜生产大户张贻福兄弟两人对张在外是赞不绝口:“张站长人很实在,也很专业。每次我们的蔬菜基地遇到问题就会找他,他总是有问必答,有求必应,而且非常专业,从来都不讲外行话。最为可贵的是,他愿意手把手的教我们农技知识,愿意和我们分享他所有的资料。”
他是呼之即来的“农技110”——
老百姓说他做事实实在在,有求必应
干一行,爱一行。多年的基层工作没有磨灭张在外的工作热情,明年就50岁的他反而感受到了一种紧迫感,生怕自己落后于时代,落后于迅猛发展的科学技术。他说现在年纪大了,做事不是为了当官,仅仅是凭着自己的兴趣,凭着自己学习专业的热情,希望自己所学的专业能为农民解决一些实实在在的问题,谋一些实实在在的利。
镇里干部说跟他一起下乡,路上碰到一些农户向他咨询农业技术问题,他总是耐心地询问情况,为农户解释、指导,并与农户约好去现场查看情况的时间。他长期如此在农田之间奔波,累并快乐着。
张在外的“勤快”在单位是出了名的,镇政府有工作人员曾说,张在外上班的时间要么在农民家的地里,要么在去农民家地里的路上。15年来,他每天都骑着摩托车奔波在各村之间,哪里有问题就有他的身影,他跑遍了全镇的每一个组,跑坏了好几辆摩托车,他的辛苦没有白费,他得到了全镇百姓的信任,大家在农业生产方面遇到什么问题第一时间会想到他。去年5月,竹坳村的辣椒、茄子大棚由于管理不到位,遇到病虫害防治难题,农户立马打电话给张在外求助,张在外通过实地观察与分析,为他们提出了解决方案,最终没有造成蔬菜的减产。
他对镇里每一个村的农业发展情况都了如指掌,而且对现代农民的心理颇为了解。在推广超级水稻的过程中,为了合适的品种,他颇费了一些脑筋。超级稻品种多,更新快,仅国家认可的品种就有60多个,而农民不愿意尝试新的品种,总是以超级稻糯性太强、需要专业的培育方法为由拒绝种植超级稻。他说服几户村民种植超级稻,花了两年时间进行超级稻种植试验,一方面对超级稻种植方法进行实地演练,一方面寻找合适的品种。几年的实践证明,种植超级稻是一条为农民增产增收的好渠道,农民彻底转变了思想观念,每年开春还形成了农户向镇里预定超级稻种子的局面。许多老百姓看到他都是乐呵呵的,他们说,如果政府每个干部都像他一样,那么他们的日子就更好过了。
他是党委、政府的“得力助手”——
领导说他具有超前思想,科技力量造福一方百姓
近年来,卢峰镇不断探索创新农业科学技术,加大力度发展现代规模农业,提出“一稻两基地”生产规划,即推广超级稻种植面积、完成柑橘品改工程、大力发展大棚蔬菜种植基地。如何落实这一规划?技术攻坚工作自然落在了以张在外为代表的农技推广工作人员身上。
随着农业生产观念的转变,城市周边“菜篮子”工程建设如火如荼,大棚蔬菜种植不仅能解决城市蔬菜供应问题,同时也是为农户增收的重要渠道。相比于怀化周边以及周边各县的蔬菜种植规模,溆浦的蔬菜生产明显落后,大棚蔬菜一直停留在大棚育苗的初级阶段,没有实质性的大棚蔬菜种植。通过调查了解,他发现溆浦要进行反季节蔬菜栽培的条件还不成熟,只能利用光能,在蔬菜种植时间上实行“春提早、秋延迟”的方针。虽然有了想法,但要实施起来还是困难重重。村民愿不愿意抛弃传统的农业生产来尝试蔬菜种植?资金怎么办?技术难题怎么解决?张在外觉得应该物色一只“领头雁”,让农民投资,他提供技术支持,先在小范围内把大棚蔬菜种植搞起来,相信到时候大家会看到蔬菜种植的前景。
2008年,瑶头村在外打工的村民张贻福进入张在外的视野,张贻福在外地打工时看到蔬菜生产经济效益可观,萌发了返乡发展蔬菜种植业的想法。这正是张在外要找的“领头雁”!于是两人一拍即合,在瑶头村开始了大棚蔬菜的种植,由此拉开了卢峰镇蔬菜规模化生产的序幕。几年来,张贻福的蔬菜瓜果大获丰收,种植面积成倍扩增,由最初的几十亩到如今的300多亩,品种也不断增多,初夏西瓜满地滚,冬季草莓诱人口水,辣椒、茄子、西红柿等蔬菜瓜果的收成更不在话下,去年还成立了祥福果蔬生产合作社,开拓出了一条发家致富的康庄大道。在祥福果蔬的带领下,该镇大棚蔬菜种植总面积接近1000亩,瑶头村、长乐村、杨家仁、梁家坡村、丰收村、竹坳村等村的蔬菜生产已初具规模,成为该县“菜篮子”工程的重要生产基地。
张在外考虑到超级稻对专业技术要求较高,为了保证超级稻种植推广顺利,调动经济发展服务中心农技站的19名工作人员去每家每户宣传超级稻,并组织他们进行超级稻“良种配良法”的相关培训,使每一名工作人员在技术上都能做到“独当一面”。卢峰镇党委书记刘生贵说:“张在外同志有着超前的思想,工作也非常主动积极,他的工作态度值得每一个干部学习。”
刻苦钻研技术,真诚为民服务,这是张在外的宗旨。他将田间地头当舞台,传技富民当表率,成了该镇现代化农业生产的领头人,用他的实际行动展示了一名农技推广工作者的风采,践行着一名真正的共产党员为民服务的庄严诺言。
[稿源:中国溆浦网]
[作者:创先争优办]
[编辑:周晓鹏]
来源:中国溆浦网
作者:创先争优办
编辑:网站值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