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背梯田:花瑶与大地合奏的交响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周晓勇 王恺凝 编辑:网站值班 2011-09-02 10:49:00

 

    雾锁山背

 山背秋分

山背谷雨

花瑶姑娘

    小贴士:

    交通:从长沙出发,走邵怀高速,洞口县江口出口,经黄茅园镇到龙潭镇再到葛竹坪镇,全程约30公里,从镇里再换乘当地人开的车上山。

    食宿:若要在山上过夜,建议去村民胡家从家,他家能接待30人左右。至于吃,自养的土鸡,自制的腊肉,自种的蔬菜水果,所有一切真正绿色无污染。

    纵横7.5公里,上下1500级,面积达1.5万亩梯田,随山势起伏,依沟壑蜿蜒,扶摇直上耸入云霄。

    这是溆浦葛竹坪镇的山背梯田。

    谁也说不清这梯田初垦于何时,只有惊叹,在海拔1300多米的雪峰山北麓,一锄一锄地从山脚到山顶,要历经多少朝代,才能雕刻出这“天上人间”奇迹?

    清晨5点,天刚蒙蒙亮,星星在头顶闪烁。从镇政府出发,迎晓风,溯溆水,往山背村奔驰。

    到了山脚下,乡村司机提醒:“注意,开始跳舞啦!”车身剧烈地颠簸着。身体随着沟壑纵深强劲晃动。随时有“突出重围”的危险。窗外,雾蒙蒙,山蒙蒙。

    终于到了半山腰,天亮了。往更高处爬,村舍门前,梨子挂满枝头。年轻的农妇在家门口摘毛豆,见有生人来,妩媚地一笑,连忙摘梨,切西瓜。她日日看惯了这梯田,并不觉得有啥好看,反而是这下山的路让她烦恼,最怕刮风下雨,娃娃到山下去上学。

    白茫茫的云海上,一片红色,太阳就快出来了,可是月亮却还没回家。白雾轻纱曼舞般跃动起来,眼前铺展开一个奇迹。四面八方、远远近近的山坡上,层层叠叠的梯田如绿浪般涌来。线条流畅的千百条田埂,“噌噌”地由海拔500米处一直伸展到1300米处,目光变作标尺,在俯瞰和仰视间丈量它的辽阔。陡地,一轮旭日喷薄而出,万道金光倾泻而来,梯田被镶上了金边。往下看,炊烟袅袅;往上看,几个黑点在溜窄的田埂上移动,那是村民们晨起后在巡视他们的领地。

    山背村支委老胡领着我们上“枫木坳”观景台。层层梯田的排水口跌落下来的水帘,像一条条小瀑布;玉米地、金银花、梨树、西瓜地、花生地,能想到的农作物都有;岩石上晒着一些萝卜、茄子,很原生态;梯田里突然冒出一个小小的鱼塘,两条肥硕的草鱼就在脚边欢快地游着。

    到了枫木坳,和山腰看到的梯田又不一样了。以山背村为中心,10多个邻村的梯田连成一片,排山倒海般盘旋至白云缭绕的山头。像螺、像塔、像腰带、像月亮、像簸箕……千姿百态。梯田间,散落着红色瓦房和花瑶人的木板楼,在澎湃起伏中点缀着梯田。

    “叫我唱歌就唱歌,叫我划船就下河,划船不怕河水多,唱歌不怕人也多”,那是花瑶姑娘走过来了。头顶着红黄条纹相间形似斗笠的头巾,身上或蓝或绿的花衫。裙子、鞋子、腰带都是花的,花得晃人的眼。怪不得叫“花瑶“。等她们走近了,要好好看看她们裙子上的挑花,那是沈从文称之为“世界第一流的挑花”。树木花草、飞禽走兽、全被她们随手挑到了裙子上,成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村民们盼望着早日将上山的路修好。现在娃娃们上个学来回要走四五个小时,四点就得起床,打着火把早出晚归。“七米宽的水泥路已经开工建设了。明年8月通车”。老胡很期待:“路修好了啥都好。山的那头是虎形山,高州温泉,路通了能连一起,说不定我们这里会是旅游胜地呢”。

    三湘风情

    狂野的花瑶民俗

    溆浦山背梯田的花瑶其实和隆回虎形山的花瑶是一家,山背花瑶的媳妇好些是虎形山花瑶的姑娘嫁过来的。两地都有特别的婚俗。

    他们没有“媒婆”,只有“媒公”。那些能言善道、受人尊重的汉子才能担当提亲的重任。媒公要拿一把打不开的红油纸伞去提亲,如果结成了对,媒公在婚礼举行的那天,会被新娘的姐妹追着用烂泥巴糊个满脸,最后落荒而逃。婚礼上,对山歌肯定是少不了的,花瑶小伙姑娘们的情歌随口就来。但是最撩人心扉的是“顿屁股”。瑶语叫“打滔”。男人们一字排开坐在凳子上,女人们就一个个跨坐在男人的双腿上,从左至右,挪动屁股,越挪越快,屁股越翘越高。一些受不了“诱惑”的男人们若瘫倒在地,会被拖起来再狠狠地“顿”几下。女人们还要“嗬—嗬”吆喝两声,“顿”的头巾掉了,香汗淋漓都不肯停。

    

链接:

    岩石能发出奇香

    去山背村的途中会经过两块岩石。先是益香岩,能发出一股奇香,说不出是什么香味。随时间、气候变化而不同,雨过后,香味随着水气往上升腾,气味更浓。专家推断可能来自泥土中的一种微量元素。还有一块腰带岩,传说是两个神仙在此打架,另一个神仙来劝架,把腰带丢在一边,镶在了一大片岩石上,村民称之“腰带岩”。

    三个“酒杯”三双”筷”

    山背村有三个独立山包,酷似酒杯杯口,所以最开始叫“三杯”梯田,后来因为地处虎形山的背面,慢慢演化成谐音“山背”梯田了。“先喝三杯酒,再上登天梯”。在雨季,三个杯口积满了天水,就像盛满一杯杯瑶乡的糯米酒,等待着远方的客人。

    山背村还有两个“三”。“三双筷子”,是天然形成的用来灌溉的笔直的沟渠,因形似筷子而得名;三个“自生园”,就是天然形成的三个圆圆的菜园。还有一座“自生桥”,天生的一座桥。据说去那里求什么得什么。有村民在那桥下取过很多碗。

 

原文地址:http://epaper.voc.com.cn/hnrb/html/2011-09/01/content_388970.htm?div=4

 

[稿源:湖南日报]

[作者:周晓勇 王恺凝]

[编辑:蓄轩]

,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周晓勇 王恺凝

编辑:网站值班

阅读下一篇

返回溆浦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