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校舍改造工程让山里娃快乐成长
教育不但是推动一个地区发展的软实力,更承载着国家的未来和希望。
2006年县第十届党代会以来,在“教育强县”、“科教兴县”的战略引领下,溆浦县教育发展硕果累累。如今,溆浦已成为全市教育规模最大的县,先后被省委、省政府授予“两基”工作先进单位、“普九”巩固提高合格县。
基础先行 办学条件全面改善
2009年8月31日,总投资3000万元,占地面积20996平方米的溆浦第四完全小学——屈原学校举行竣工开学典礼。这是溆浦按照现代化的格局配置的第一所一流师资、一流硬件,一流环境的校园。
地处湘西山区的溆浦是一个靠“转移支付吃饭”的财政穷县,教育办学基础条件差,导致了大量师源、生源外流。为彻底扭转这一局面,溆浦吹响了“教育强县”的集结号。在财政吃紧的情况下,“挤出”3000多万元,对溆浦一中进行了翻修、扩建,使溆浦一中跻身“全省示范性普通高中”;投入3400万元高标准修建了屈原学校,解决了城南学生的“上学之苦”;去年,该县又投入资金1200余万元,启动了卢峰镇中学和城南学校扩容建设,城区义务教育“大班之困”问题也迎刃而解。
与此同时,全县投入资金1.8亿元,用于危房改造、校舍维修,合格学校及校安工程建设等,新建校舍14.3万平方米,完成30多所学校危改,为全县中心小学以上学校全部配备了电脑教室。今年5月,国家教育部将该县列入全国首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验县,县教育局参与全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重点课题研究。
现代化教学设备走进课堂
五年来,根据生源变化的实际和教育形势的发展,该县大力推进学校布局科学调整,先后撤并高中2所、中学和中心小学31所、村级小学82所,新设九年一贯制学校13所,创办了19所寄宿制学校,有效地整合了教育资源,推进了规模办学。利用撤并后闲置的村级小学和教学点,溆浦还先后建成农村幼儿园54所,为基础教育提质打下了坚实基础。
以人为本 队伍素质不断提升
“欲强教,先强师。”为打破师资队伍的瓶颈,县委、县政府把全县机关单位因退休、调动,空出编制优先保障教育部门选才、用才,推进教师人才队伍更新提质。目前,该县已连续五年面向社会公开选拔优秀教师,先后择优招录教师179人,定向培养农村小学教师171人,争取省特岗教师182名,为农村学校注入了“新血液”。
为了让人才引进来、留得住、用得上,该县不断提高教师待遇,优先保证了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津补贴标准全额到位。全面起动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绩效工资实施方案,对边远山区教师发放农村教师岗位津贴,将教师医保中单位负担部分纳入县财政预算,仅此一项每年为学校节省开支近300万元,为基层学校解决一大难题。
同时,该县制定了教师培训和轮岗支教的实施方案,实行学校和学校的对口支援,提高乡村教师的教学水平。2009年,共有2200余名教师先后参加了普通话、信息技术、小学教师通过继续教育培训。
全面发展 教育教学成绩斐然
步入新时期,溆浦教育兴才亮点频闪。2007年全省高考文科状元戴卉君来自溆浦,2008,溆浦籍考生徐金烨又以总分672分的成绩获得全省文科第一。而去年,刘旼旼同学一举摘取全市理科桂冠,并顺利走进了清华园。
“读书只是育人的一个部分,关键是要培养孩子成才的能力,要变看‘分数’为看‘素质’”,溆浦县教育局局长陈昌礼如是说。秉承优厚的文化滋养,溆浦县以实施素质教育为突破口,以推进课程改革为契机,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高义务教育教学质量。该县警予学校推出的“师徒结对”、“校园博客”,让师生、父母子女有更好的互动;龙潭中心小学的“感恩”教育,告诉学生要常怀感恩之心;双井镇中心小学编撰的“三字经”“弟子规”德育读本,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规范;县职业中专、新田学校组织学生下田地、进工厂参加劳动,更是丰富了他们的社会实践活动。针对全县留守儿童多这一现状,县教育局还要求学校设立心理咨询室,为留守儿童解开心结。
素质教育推动人的全面发展
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让溆浦学子成为脱颖而出的“佼佼者”。就在今年6月,正在广州美院求学的溆浦籍学子赵梓含,以广州赛区前20强的身份,入围快乐女声全国300强;就在本月,刚刚考上北京理工大学的溆浦女孩张肖榆在湖南星姐比赛中,一路过关斩将,目前已经跻身前12强。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如今,溆浦群策群力,锐意进取办教育,一定在改革的春潮中,激起壮阔波澜,扬帆三湘大地。
[稿源:中国溆浦网]
[作者:向爱章 刘 强 邱高贤]
[编辑:蓄轩]
,来源:中国溆浦网
作者:向爱章 刘 强 邱高贤
编辑:网站值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