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7日,县委书记李自成率团来到东莞市参观溆浦籍成功人士朱家雄创办的泡棉企业,看望慰问在这里工作的溆浦老乡。(周生齐 摄)
人人都有“金饭碗”
—— 溆浦实施“全民就业”工程侧记
金中平 周晓鹏
好雨知时节,三月捷报传。3月6日,溆浦县委书李自成带领商务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等相关部门的负责人,到深圳召开溆浦经济发展(粤港台)联合促进会第二次全体会议,400多名溆浦籍在外创业优秀儿女欢聚一堂,畅谈发展,签回3个多亿的投资大单;3月14至15至日,该县又在县城举办“春风行动”招聘会,586名求职者从1426个职位中“淘”到新工作;3月24日,溆浦又迎来了全市的就业服务局长会议,共谋全市的就业与服务大计。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县委书记李自成的话掷地有声。也正因为这样,从2008年起,县委县政府就制定“培训产业人才外出就业、吸引投资人才回家创业、提升服务确保人人就业” 的“全民就业”工程,有效破解了山区“就业难、创业难”的问题,向全县人民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培训农民,20万劳务大军成产业工人
溆浦县有90万人口,每年有20万劳务大军在外就业,近年来,随着沿海产业的转型升级,大批缺乏技术的农民工面对技术性要求较高的工作只能望“岗”兴叹,打道“回府”。仅2009年该县返乡农民工多达9.5万人。针对这一情况,溆浦启动农民工培训“精英”计划,免费鼓励农民工“回炉”培训,直到掌握一技之长之后再出山“打擂”。据县就业服务管理局局长杨吉和介绍,为确保每个参加培训的农民工都能真正得到技能就业的帮扶,该局不断完善培训设施、整合培训资源、创新培训模式对返乡农民工、下岗失业人员、失地农民等群体人员开展特殊的岗位技术培训。在该县近年举行的上百期电工、电焊专业培训中,人才就业安置率高达90%。
学以致用,用以所长。人才培训好了,还要为人才找到合适的岗位,并针对沿海企业的人才需求,实现与企业用人计划“无缝隙”对接。该县已经建立起农民工“培训、转移、就业”一体化的服务体系,并与上海、广东、浙江等地及三洋、日立、富士康等国内外100多家大型企业签订了长期的劳务输出合同,有效地提升了输出人才的竞争力和就业的稳定率。2010年,该县就业部门共举办各类技能培训班100多期,职业技能培训7100人,其中农村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3600人,企业职工培训1900人。
为了使在外的溆浦人安心创业,溆浦还在外流动人口集中的海南省设立计生服务中心,在深圳设立办事处,带动就业和培训。东莞市缔辉泡棉有限公司是溆浦籍老乡朱家雄创办的,现已发展成集团模式,有9家子公司遍布珠江三角、年产值达3亿元,其中三分之一的员工来自溆浦。3月7日,溆浦县委书记李自成在该公司看望老乡,对朱家雄为促进溆浦劳务就业的做出的贡献给予了高定评价。
扶持创业,千名返乡精英带动全民就业
栽得梧桐树,方引凤来栖。溆浦要发展,不能只把眼光对外,还要立足本县,借力发展。也就是要脚踏实地的营造投资环境,引进投资项目,让更多的群众在本地实现就业。目前,该县正在县城周边规划建设一个回乡创业园区,以为实现人才回归、资金回归、项目回归和智力回归创造条件。
湖南大康牧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陈黎明是溆浦人,作为一家上市公司的老总,他对家乡饱含深情。他不仅在统溪河村建起了万头养猪场和新农村示范点,今年1月7日,大康牧业又决定再投资2 亿元建设溆浦商贸冷链物流园区和猫公场生猪养殖小区。仅猫公场生猪养殖小区,拟建设年出栏种猪8000 头的核心种猪场一个,建设年出栏商品猪10 万头的商品养殖小区一个,建成投产后将带动一大批群众成为产业工人,实现家门前就业。
创业路上抓大不放小, 除了引进能人还要培养能人,同样是养猪,舒溶溪乡扎水塘村畜医舒平办的养殖企业无人不知。2005年,返乡农民工舒平在参加了该县“扶贫技能培训”后,利用自己在培训中学到的畜牧养殖技术准备在家乡创办一个养猪场,可因起步资金不足不敢启动。县就业局了解到情况后,帮助舒平申请了20多万元的小额贴息贷款。“现在除了猪场外,我还用办猪场赚的钱建了饲料厂和打米厂,年收入30多万元,还在附近请了20多个人来帮忙,没有县就业部门的帮助就没有我的今天。”,谈起自己如今的创业成就,舒平的脸上写满了激动和感激。
如今,在溆浦县像舒平这样从金融部门获得创业启动资金贷款支持和指导的创业者比比皆是。仅去年8月至今年3月,该县已累计为农民发放小额贷款300多万元。该县横板桥乡的返乡农民工谌谋军,2008年外务出工返乡后,在县创业启动资金贷款的帮扶下,创办了雪峰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开发山地5000多亩,解决当地120余人的就业。
“扩大就业的根本出路在于以创业带动就业,提高自身的造血机能”。县长梁永泉如是说。该县在启动财政贴息小额担保贷款的同时,还在用地、税收、收费、工商登记、土地流转等方面制定、落实了各种优惠政策,大大激发了劳动者的创业热情,真正实现了以创业带动就业的“蝴蝶效应”。溆浦在外创业的王身槐先生在县城投资创办“利盛超市”,在龙潭投资了农业开发项目;戴建平为了家乡发展,在祖市殿投资农业开发项目;王任不但用实际行动在家乡投资,还在2010年引进了广州奥晶纳米科技有限公司在溆浦投资1亿多元建设一条奥晶纳米科技产品产业链;郑能欢和郑能喜两兄弟还为活动一次性捐资人民币60万元,帮助家乡建设警予主题公园。三年来,该县已有2000名返乡农民工,1000名下岗失业人员,200名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当上了“老板”,拉动全县数万劳动者在本县就业。
提升服务,653个村级联络站送岗到家
洑水湾乡新田岭村56岁的村民舒军文、金莲仙夫妇,自从乡里建起了恒菌业公司,他们俩口子每月有二千多元进帐,她说,像他们这样年龄在企业打工的村民有50多人,因为手中有钱好办事,家里买了电冰箱和洗衣机,谈起现在的日子,金莲仙脸上堆满了笑容,用她的话说,做梦也想不到自己这么大把年纪,还可以月月领工资。
如今,送岗下乡在溆浦已成为劳动就业部门的一种常态。去年10月,低庄镇枫林村村委会在县就业部门的指导下,联合邻近的8个村组织了一场“农村劳动力市场招聘会”,130多名农村劳动力在“家门口”找到如意“婆家”。而在溆浦县城,以“春风行动”为载体的大型招聘会每月的20日都会举办,每场都能提供上千个就业岗位。
“不仅离家里近了,而且工资也和在外面打工时拿的差不多。”一直在广东顺德打工的农民工徐精,看到近年来家乡的巨大变化,萌生了在家门口就业的念头。于是,她参加了县就业部门举办的专业技术培训,并在今年3月15日该县举行的“春风行动”专场招聘会上,成功签约县泰康人寿公司。
“要保障人人都有‘饭碗’,就要通过不断完善就业服务体系,为劳动者提供经常化的就业服务”。分管劳动和就业工作的溆浦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易延凤介绍说。为加大就业服务力度,帮助更多的人找到满意的就业岗位,目前该县在43个乡镇建立了劳动就业保障工作站,653个村配备劳保联络员,建立县、乡、村三级劳动就业平台和就业服务网络,实现了城乡就业服务全覆盖。
社会就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健全,也为该县就业服务的开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该县积极动员和引导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灵活就业人员和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逐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使他们安心就业。并投入10多万元,将全县350家民营企业和机关单位工作人员统一纳入失业保险监管系统,同时,该县还不断加强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和对劳动市场的监管,建立就业服务“后盾”,积极营造和谐的劳动关系。去年,该县共受理和调解各类劳动争议案件29起,结案率达100%。国有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达100%,非国有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达95%以上。
[稿源:怀化日报]
[作者:金中平 周晓鹏]
[编辑:地瓜]
来源:怀化日报
作者:金中平 周晓鹏
编辑:网站值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