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乡突围——看溆浦县沿溪乡如何实现“跨越式”发展

来源:中国溆浦网 作者:周生齐 李纯 贺春萍 编辑:网站值班 2011-01-06 15:31:00
 
 
     “询价、订货的电话接得烫手。”12月22日,刚刚从省西部农博会“掘金”归来的溆浦县沿溪乡君健农民合作社董事长王依清一边忙着接听电话,一边通过互联网向给各销售网点下达出货单。
 
     从合作社建立之初捉襟见肘的18亩基地,到入合农户1000户、年产值突破600万的 “龙头企业”,君健合作社只用了短短三年时间。
 
     而也正是这三年时间,沿溪乡从没有一个村修通水泥路,超过一半人口处于温饱线的贫困乡,变身村村通公路、户户有基地的经济强乡。是什么唤醒了这片沉睡的土地?隆冬时节,记者走进沿溪,感受如火如荼的发展激情。
 
思想破冰:16个支部“赛”致富
 
     在沿溪乡朱家园村,连片的白色大棚格外引人注目。村民段云香说,这是该村的“党员创业基地”。
 
     朱家园村地处高海拔山区,有着良好的生态环境,最适宜高档蔬菜种植。但作为汉瑶杂居村,为了让各族群众同心致富,今年村支部书记刘丁焱发动34名党员集体出资20万元,引入黑木耳、香菇种植30亩,用党员的示范带动作用,为群众致富指引方向。
 
     “党员干部给群众做样子、为致富打先锋”,是沿溪乡党委、政府增强基层党组织凝聚力、调动各族同胞积极性的一大法宝。
 

 
     该乡原是由金垅乡和沿溪乡合并而来,由于民族、文化背景不同,合并后村与村之间矛盾问题不断,连政府开会都要在每个地方开一次,项目资金安排更要兼顾双方,稍有偏差便会引发群众上访、告状。
 
     2007年底,新一届党委、政府班子上任后,把基层组织建设作为发展的基础,一举撤换了7个村党支部书记和9个村长,把一批文化素质较高、能带领百姓致富的青年人才推向了前台,开启基层干部的思想“解困”之路。
 
     青年人才的引入,为经济社会发展增添了强大活力。旺坪村33岁的村主任贺德勇说干就干,带领全村筹集资金100余万元完成了防洪大堤建设,解了困扰多年的水患。烂泥湾村主任胡建康以自己家的房子做抵押,垫付公路建设款,仅用半年时间,就将村级公路硬化,现在村里的水稻制种、花卉苗木的产业搞得红红火火;朱家园村34岁的支部书记刘丁焱上任后,首先就把自己的科学养殖技术无偿向群众推广,全村年出栏优质生猪达到2000头,产值过200万元。
 
     乡党委书记郑晓鸿说,16个支部个个都制定了具体发展任务,全乡正在开展一场引领群众致富的“比赛”。
 

交通突围:三年破解行路难
 
     在通往油垅溪村的公路旁,原来有一废弃多年的养猪场,而今年猪栏里躺满了膘肥满壮的大肥猪。养殖场老板贺志青心里格外高兴,“要不是路修好了,我们全家都只能在外打工。”
 
     向贺志清这样依托交通走上致富之路的村民在沿溪乡还很多。乡长贺达昊说,通过三年艰苦努力,全乡已经实现村村通公路,50%的村通水泥路。
 
     沿溪乡地处溆浦与隆回交界的雪峰山腹地,因海拔较高、地域偏远,素有“溆浦西藏”的称号。2007年以前,全乡有6个村未通公路,两条出乡公路也因为是砂石路,沟壑纵横,路况极差,因此该乡成为全县寥寥可数不开集市的乡镇。
 
     打开山门迎发展,是沿溪发展的头等大事,乡党委、政府更是把他作为民生承诺,在崇山峻岭留下的是万名干群开山劈石、气贯长虹的身影。2008年,“两沿”、“两金”公路立项后,该乡仅用3个月时间就完成了36公里的路基建设。在改造乡道的同时,该乡大力推进农村公路建设,先后争取通达通畅工程项目7个,拉通了荆竹山、杨柳江等6个村45公里的村级公路,实现了村村通公路;硬化了沿溪至白玉的通村公路12公里,沿线5个村通上了水泥路;同时,还打通了金垅至沿溪公路,金垅至隆回县小沙江的跨县公路,不仅实现了撬动内循环,还开启对外大流通的交通格局,让沿溪重新开市成为可能。
 
     也就在今年,长昆高铁溆浦段又在沿溪乡的崇山峻岭中摆开战场,沿溪甩掉交通落后的帽子,一举成为路系完善、位置重要的战略通道。
 
 

 
产业突破:高山崛起“绿色银行”
 
     在瓦庄村的高山之巅,轰鸣的卡车满载建材驶向工地,再过几个月这里就将崛起一座标准化的中药材加工厂,成为沿溪乡中药材产业崛起的支点。
 
     沿溪乡平均海拔800米以上,而且山多田少,既没环境发展农业生产,更没矿藏办工厂,群众脱贫致富谈何容易。
 
     “要致富,关键在于找准定位。”这是联乡领导、副县长陈秋生常说的一句话。化劣势为优势,县乡干部上山下乡,请专家把脉,邀能人引路,最终把目光大胆的瞄准了中药材种植这一产业。
 
     该乡积极扶持返乡农民工王依清创办君健中药材专业合作社,引领群众组团闯市场。合作社成立三年来,从当初只有18亩基地、13户农户,发展到目前如何农户1000户,建成尾参、金银花、白术等中药材基地3700亩,并在广西、山东、安徽等地建立自己销售网点,销售额突破600万元,成为全县第一个集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中药材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在专业合作社的带动下,全乡群众生产热情高涨,目前已发展以金银花为主的中药材种植面积12000多亩,成为全乡经济的支柱产业。强大的产业集聚效应,吸引了国内知名企业武汉凯迪生物科技在该乡开发万亩生态林及中药材基地,另有县内外的十余家企业、个人早已抢占先机,成为迅速引爆投资的热点。
 
     而这是沿溪经济突围的见证,更是沿溪经济腾飞的双翼。可以肯定的是,沿溪这个昔日“溆浦西藏”已经甩掉贫困落后的帽子,正腾起为溆浦南部的“高山明珠”。
 
[稿源:中国溆浦网]
[作者:周生齐 李纯 贺春萍]
[编辑:地瓜]
 

来源:中国溆浦网

作者:周生齐 李纯 贺春萍

编辑:网站值班

阅读下一篇

返回溆浦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