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在全市开展学习向立华争当励志青少年活动的决定
(不另行文)
各县(市、区)关工委、文明办、团委、教育局:
向立华同学1993年出生,溆浦县油洋乡址坊村人。现为溆浦县油洋乡中学学生。他7岁丧母,10岁丧父,家庭生活极为困难,6年来,克服重重困难,勇挑家庭重担,依靠课外时间辛勤劳动支撑起整个家庭的生活。艰难困苦没有压弯他稚嫩的脊梁,反而磨砺他乐观坚强地面对生活,立志通过自身奋斗改变家庭和自己的困境。向立华同学的感人事迹,展现了挑战困难、积极进取的人生追求,自强自立、发奋学习的奋斗精神,对家庭、对亲人敢于负责的传统美德,弘扬和倡导了文明新风,是当代青少年的优秀代表。
向立华同学的感人事迹,在学校和社会各界引起了强烈反响。他将实现自身价值和孝敬长辈服务社会统一起来,使自己的青春绚丽多彩。在全市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和实现和谐社会的伟大目标中,这种精神尤为重要。为宣传学习向立华同学的感人事迹和自强自立的精神,教育和引导广大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市关工委、市文明办、共青团怀化市委和市教育局共同研究决定,授予向立华同学“励志青少年”荣誉称号,并在全市广大青少年中全面开展“学习向立华,争当励志青少年”的活动。学习他自强自立、勇于进取的坚韧品格;学习他面对困难不低头,面对挫折不放弃的奋斗精神;学习他刻苦学习、诚实质朴的高尚品质;学习他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学习他知恩图报、热爱集体、服务公益的奉献精神;学习他珍惜生活、勤俭节约、孝敬长辈、关爱同学的高尚品德。
为了有效地开展好这项学习活动,各级各有关方面要切实加强领导,列入工作议程,制订活动规划,明确有专人抓。要加强对向立华事迹的宣传报道,通过印发材料、广播电视、平面媒体、网络媒体、音像资料、报告宣讲等方式,使向立华的感人事迹,深入到每一个学校,每一个班级,每一个团、队组织,每一个青少年。要联系实际,广泛开展各种以“我学向立华,争当励志青少年”为主题的践行活动。广大青少年特别是中小学生要以向立华同学为榜样,结合自身思想实际寻找差距,勤奋学习,苦练本领,加强个人道德修养,坚定理想信念,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构建和谐社会多做贡献。
怀化市关工委
怀化市文明办
共青团怀化市委
怀化市教育局
2010年5月4日
《怀化日报》5月4日头条刊发我县油洋中学向立华同学感人事迹:
自强自立好少年
怀化日报讯(记者 肖丽梅 通讯员 张洪波)太阳无语,却温暖着万灵;高山无声,却体现着巍峨。在我们的身边,有这样一个孩子,用他十几岁稚嫩的双肩扛起了一个家。他的故事,没有波澜壮阔和怒海翻江,却有一种让我们打湿眼眶的力量,为我们诠释着生的顽强和心的感恩。他就是溆浦县油洋中学初三学生向立华。日前,经文明办推荐,群众网络投票,他光荣入选“中国好人榜”。
因为力气不够,在山上砍的柴,得等晒干后,一捆一捆背回家
境遇:频遭变故命运多舛
生活究竟给过你多少真正的重荷、不平和苦难呢?没有!因为我们的那些不快与抱怨,在这个十几岁的孩子面前都显得太苍白了……
今年16岁的向立华,家住溆浦县油洋乡址坊村,曾经也有一个幸福的五口之家。爸爸是老实忠厚的农民,成天发狠劳动,维持着一家人的生计。妈妈是个聋哑瞎的残障人。还有一个长他5岁的姐姐和年迈的奶奶。虽然生活清苦,但一家人团团圆圆,其乐融融。
2000年9月,向立华7岁,爸爸拉着他的小手,将他和姐姐一道送进了梦寐以求的学校。临行前,妈妈一边探摸着将煮熟的鸡蛋塞进他的书包,一边咿咿呀呀比划,要他好好听老师的话,做个好学生。之后,姐弟俩每天都是早上相伴入校,下午结伴而归,一路欢歌笑语。回到家里,虽然妈妈听不见,但他总要用最大的声音背诵着老师教过的唐诗,以此向母亲汇报。劳作回来的爸爸,见状,总会露出欣慰的笑容。
然而,生活,似乎和他开起了玩笑。也就在那年,妈妈不慎从屋前高坎跌倒,消息传到了正在上课的姐弟俩耳中,姐弟俩从学校狂奔回家,见到的是妈妈一具冷冰冰的躯体。来不及再听到一句熟悉的咿呀怜爱声,来不及再感受一次母亲那温暖的抚摸,妈妈就这样匆匆地离他们而去了。
方现晴空,又响霹雳。在爸爸和奶奶的悉心照料下,姐弟俩逐渐从失去母爱的阴霾中走了出来,一家人的生活慢慢恢复了宁静。向立华的学业也顺利进入了小学三年级。但是厄运并没有远离这个不幸的家庭,就在他正需要更多照管和呵护的时候,一场意想不到的灾难又雪上加霜地降临到了这个刚刚有点转机的家庭——2004年春,爸爸在屋顶捡漏时,一脚踏空摔下,当即气绝身亡。
生活的磨难总是超出想象地降落在某些生命的肩上。本是风雨飘摇但多少还有着一线希望的家,在最后失去爸爸的支撑后,近乎崩溃。更大的痛苦也随之降临。迫于生活,迫于无奈,小学毕业还想升初中的姐姐只好含泪收起书本,踏上南下打工的列车。
相隔不到4年,爸爸妈妈相继辞世,姐姐背井离乡,剩下与立华相依为命的奶奶。然而,“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奶奶因伤心恸哭,每天以泪洗面,把双眼哭瞎,整日茶饭不思,神智恍惚。一个家的重担,从此完全落在了这个年仅10岁的孩子肩上。这一切的一切,确实是来得太突然、来得太沉重。
从翻土到播种,从施肥到除虫,一粒种子变成一串辣椒,
不知要流下多少辛勤的汗水
奋斗:自强不息永不服输
命运带走了他的童年、他的父母、他的一切幸福,将他推向了一个黑不见底的深渊。他也曾茫然。他不知所措。他欲哭无泪。但生活的重压时刻提醒着他:“要生活下去,要好好地活下去!”也让他不能再像其他孩子那样享受一个做孩子的权利了。
父母在世时,家中只是勉强的温饱。父母相继丧葬,家境几近山穷水尽。原有的老木板房破烂不堪,已不能再住。暂时借居的一栋土坯屋,用石灰粉刷的四墙,早已斑驳脱落。屋顶既盖有少量的旧瓦遮阳,也辅有更多的杉木皮挡雨。门窗破烂,靠几个化肥袋子钉在窗户上御风避寒。小屋西头是向立华奶奶的住屋,一架旧木床,一床土布被子,一条旧方凳,和上面摆着的一口旧木箱,是全部的家当。向立华住东头,仅有的是床上一套单薄的被子,和床前一张供学习用的简易小桌。全家三盏电灯是他们唯一的“电器”。办完父亲丧事后没多久,家里钱粮告罄,最后甚至就完全揭不开锅,断炊了。
10岁,一个无数孩子还在伸手向父母要零花钱的年纪,向立华却用自己年幼、瘦弱的肩膀扛起了这个入不敷出的家。“自己饿饿肚皮不要紧,可奶奶硬还得要有点吃的才行啊”。面临窘境,向立华心急如焚。一天早上起来,他替奶奶冼好脸,梳好头,安顿奶奶坐定后,毅然做出了一个痛苦的决定——他要趁上学的当儿,为奶奶讨点饭回来吃。当他一次次把讨来的饭菜一口口喂到奶奶嘴里时,奶奶哭了。向立华的泪水也一串一串地掉到了碗里。这时,他们的心里都在滴血!
这样维持了很短暂的几次,乡邻们有时也有一餐一顿的接济。但向立华觉得,这样长此下去不是办法,也不解决问题。可他又能怎么样呢?在他幼小的心里,因此也装满了痛苦的思索。他曾想过离家出走,甚至想到过去死,一了百了。但他还放心不下与他相依为命的老奶奶,他怕因为自己的离去,奶奶没人照料,不得好好善终;他舍不得放弃自己求学上进的追求,还想完成从小的梦想成为一个有学问的人;他也相信,有党和政府的关怀,有众人的帮助,总有一天会好的,会拥有一个快乐的明天的。
在多少次痛苦的心灵煎熬中,在这是“生”还是“死”两个重大念头反复碰撞较量过程中,他最终还是选择了向“生”的努力,向“死”的诀别。
一天夜里,趁奶奶睡熟,借着朦胧的月光,他拿着刀子在自家屋前一棵椿树上用力刻下了一个端端正正的“生”字。他发誓,这讨饭,只是他人生的初次,绝不会再有第二次,第三次。他也发誓,自己一定要好好活下去。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自己一家的生活。一定要让奶奶跟着自己有一个安乐幸福的晚年。
历经坎坷志愈坚。为了生活下去,他勇敢地扼住命运的咽喉,支撑起顽强的生命。
人每天都要吃饭。向立华决定把努力解决自家吃饭的问题放在首位。他每天起早贪黑地干活,就像个陀螺般转个不停。为了把村委会给他家留的1亩6分多旱地种植好,多点收成,才10岁的立华把上学前和放学后及双休日、节假日的空闲时间几乎全都放在地头忙活。什么时节播种,什么时节除草,对一个孩子来说,什么也不懂,他却暗暗看着别人换茬,跟着学着也给自己的地里换茬换种,不厌其烦地向村里的叔叔伯伯们请教。
这多年来,向立华不仅先后在他的1亩多旱地里种过西瓜、红薯、玉米、油菜,还在屋前屋后菜地里栽种过豆角、南瓜、葱蒜、辣椒等多种作物。最近这几年,随着年龄的增大,个子稍稍长高,力气大了一些,技术熟练一些,他每年的收成也在逐渐地增加,去年,仅干玉米就收了近1000斤,几分辣椒地竟也足足收得干红椒70多斤,乡亲们无不交口称赞的。
向立华不仅努力种地,还努力养鸡、养鸭。数量从开始时的几只、十几只,逐渐发展到后来的三、四十只。他养鸡、养鸭有两个目的。一则想要努力增加收入,改善生活;二来想要鸡、鸭多生些蛋,好给奶奶补补身子。2007年春节前夕,他把自己饲养的土鸡,拿到乡里的集市上卖了140多元钱,给奶奶买了一双保暖鞋,却舍不得为自己买一件衣服。
由于多年的辛勤劳动,向立华一双嫩嫩的小手也布满了老茧。身子骨一天天硬朗起来的奶奶每次提及孙子,都会含泪说道:“要不是我孙儿,我这把老骨头活不到今天。”
为奶奶洗衣做饭、梳头叠被是向立华每天必修的“功课”。82岁的老人现在衣着整齐,精神健硕,看不到丝毫的邋遢与无助
感恩:雏苗反哺羊羔跪乳
“种牡丹者得花,种蒺藜者得刺”,踏着泥泞、踏着坎坷;流着汗水、挥着泪水,向立华在忙碌而又充实的生活中,他一路学习,探索,也在收获:收获知识,收获良好的觉悟,收获做人的美德与修养。向立华在逆境中站起来了,开始从困难中走出来了。但是,向立华知道,他能够有今天,这不完全是他个人的努力。这中间离不了社会方方面面众多好心人们的相帮相助。好些情景都时时历历在目:
在父母不幸先后去世时,是全村的乡亲父老们帮他料理完了一切的后事;
在种地不会农活技术时,是众多的叔叔伯伯和村干部们给了他手把手的指导;
在家境一度举步维艰时,是国家民政部门连续每年给了他家800元的救济金和救济物品,是学校减免了他有关费用,还为他免费提供午餐,是老师和同学们在学习和生活给了他接济,是乡亲们和众多好心人经常周济他祖孙俩。对此,他常说提醒着自己是吃“百家饭”、穿“百家衣”长大的……他暗下决心,一定要更加地坚强,更加地努力,以更好的实际行动来回报党和政府,回报社会,回报老师、同学,回报那些曾经给了自己无微不至关怀的爱心人士。
社会关爱,让他坚强;感恩之心,催他奋进。“生活再苦,我也要把书读下去!”向立华在日记的扉页上这样写道。由于年幼便饱尝了生活的艰辛,他更懂得如何利用在学校的每一刻,他更懂得怎样去努力,怎样去学习,怎样去珍惜。学校离他家有3公里多山路,他每天5点半就起床做饭,服侍奶奶后,再赶路上学,从未缺课和迟到。他每天晚上温习功课直到深夜,将学习中不懂的问题一一列出来,第二天到学校后,主动向老师和同学请教。功夫不负有心人,他2007年光荣地加入了共青团,2008年还担任了班长,学习成绩一直在全班居前。去年年底,他请假照顾重病的奶奶耽误了一个多月的学习,学校安排了老师和成绩好的同学分别与他结对辅导,他自己更是不断给自己的学习加时加量。他告诉记者,他就一个信念:一定要迎头赶上去,争取考上县一中,将来考上大学,读完大学后,回到农村当一名“村官”,带领大家走致富路。
在向立华困难时,是社会各界的帮持让他感受到了人间的温暖。在身边的人需要帮助时,他总会第一个站出来。有个叫唐艺文的同学,身体残疾,行动不便,有自卑心理,不大愿意跟同学交往。向立华主动和唐艺文交朋友,帮他提水、端饭,鼓励他参加班上组织的活动。唐艺文慢慢变得开朗了,经常主动与同学交往,积极参加课外活动。2008年5月,学校组织师生为汶川地震灾区募捐,他毫不犹豫地捐了50元钱。班主任老师考虑到他家的特殊情况,把钱退还给他。他说:“再穷,也要有颗感恩的心,我有困难,大家这样关心我,现在汶川地震灾区的小朋友,比我更需要帮助和关心。”去年,班上黄建平同学家遭火灾,他又捐了50元。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向立华年小志大,在厄运中自立,在磨砺中成长。用他那顽强的毅力和奋发的精神走出了一片沼泽,赢来了幸福和春天,享受为生活战斗的欢乐。我们为他的成长油然起敬。我们更由衷地为他的精神喝彩:向立华,真棒!
相关链接:
向立华走进市委机关礼堂 熊春菊、谢宏友等领导亲切接见
“我沐阳光茁壮成长”——2008·感动溆浦年度人物向立华的新故事
【编辑 夏夜秋晨】
来源:中国溆浦网
作者:管理员
编辑:网站值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