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立华,1994年出生在油洋乡址坊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父亲是老实忠厚的农民,母亲是又聋又哑又瞎的残疾人,家里还有长自己5岁的姐姐和年迈的祖母。让他更不幸的是,7岁那年,母亲因为失明不慎失足摔死,10岁那年,父亲也死于意外,姐姐被迫辍学打工。面对父母双亡、衣食无靠的生活绝境,这位坚强的少年一边读书一边务农,用勤劳的双手拨开人生的乌云。
幼小心灵扎根着孝顺的美德。父亲亡故时,祖母悲伤过度,哭瞎双眼,绝境之中他靠“乞讨”养活奶奶。他为奶奶端茶送饭、洗衣梳头,照顾得体贴周到。他靠养鸡挣来的第一笔钱,舍不得为自己买任何东西,却给奶奶买了双棉鞋。
艰苦的环境磨砺出自强自立的品格。他种植的玉米、辣椒、西瓜、花生有一亩多地,基本实现了自给自足。学校离他家有6里多山路,他每天5点半起床做饭,服侍奶奶后,再赶去上学,从未缺课和迟到。小学时,他加入了少先队,2007年又光荣地加入了共青团,2008年还担任了班长,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全班前茅,成为全校学习的楷模。
(图为罗兴楚的儿子代领奖杯)
【罗兴楚】,生前从通道县林业局退休回到均坪镇长坪村老家后,自己出资6000多元钱,发动村民出工修了4座小桥和一座滚石坝,还牵头修建了一所崭新的村小学校。2002年7月,他被诊断为患有前列腺癌。为了修通村里公路,他率先捐资4000元钱,还想方设法筹齐修路资金。有人看到他身体越来越差,劝他别经常往工地上跑,可他说:“我在家里等死,还不如为群众做点事,为后人造点福。”
他心里不仅想群众的事,同时也没有忘记国家。2005年8月,他收到通道县驻外地和异地定居参保人员就诊定点医疗机构备案表。而他认为自己反正是快入土的人了,还去浪费国家的钱干什么?于是就将这份填好的表格藏在了家中的柜子里。
罗兴楚虽然家里日子过得紧巴巴的,但遇到村里的公益事业建设,老罗总是慷慨解囊。有人劝他给家里留点钱,他总是说:“我退休20多年,国家就养了我20多年,这些年,我又没为国家做什么贡献。反正我的钱是国家给的,捐点钱出来,也算是尽自己的一份力。”
罗兴楚虽然家里日子过得紧巴巴的,但遇到村里的公益事业建设,老罗总是慷慨解囊。有人劝他给家里留点钱,他总是说:“我退休20多年,国家就养了我20多年,这些年,我又没为国家做什么贡献。反正我的钱是国家给的,捐点钱出来,也算是尽自己的一份力。”
李继民,县环卫所退休职工。从事了一辈子环卫工作的他,退休后又主动当起了环卫义务宣传员,一干就是5个春秋。
2004年初,从县环卫所退休的李继民在创建卫生县城活动的感召下,毅然放弃颐养天年的退休生活,当起了环卫义务宣传员。他每天早早起床,走街串巷提醒居民注意环境卫生,刚开始用嗓子喊,但一天下来喉咙又嘶又哑、疼痛难耐。后来他买来了电喇叭和蓄电瓶,把喊词录进电喇叭里。从此,不管天晴下雨,他总是背着他的喇叭上街“喊”。从县城的东头“喊”到西头,从南边又“喊”到北边,一圈下来要走近15公里的路,需要4个多小时。5年来,电喇叭和蓄电瓶用坏了3对,黄胶鞋穿破了20多双,来来回回走了4万多里路。
岁月穿梭、寒暑交替,但李继民的脚步从未停下,他总是穿行在大街小巷中,用执着的信念丈量着一名环卫工人的奉献之路,丈量着一位普通老人寄情于文明卫生家园的生命之路。
2004年初,从县环卫所退休的李继民在创建卫生县城活动的感召下,毅然放弃颐养天年的退休生活,当起了环卫义务宣传员。他每天早早起床,走街串巷提醒居民注意环境卫生,刚开始用嗓子喊,但一天下来喉咙又嘶又哑、疼痛难耐。后来他买来了电喇叭和蓄电瓶,把喊词录进电喇叭里。从此,不管天晴下雨,他总是背着他的喇叭上街“喊”。从县城的东头“喊”到西头,从南边又“喊”到北边,一圈下来要走近15公里的路,需要4个多小时。5年来,电喇叭和蓄电瓶用坏了3对,黄胶鞋穿破了20多双,来来回回走了4万多里路。
岁月穿梭、寒暑交替,但李继民的脚步从未停下,他总是穿行在大街小巷中,用执着的信念丈量着一名环卫工人的奉献之路,丈量着一位普通老人寄情于文明卫生家园的生命之路。
中国溆浦网志愿者,以服务社会、关爱他人为宗旨,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主动融入群众文化活动,成为推动我县社会文明和谐的一股新生力量。
2006年夏,两丫坪遭受特大洪灾,中国溆浦网发布灾情信息后,一群溆浦网志愿者自发组织起来,募集救灾物资,并在交通断绝的情况下,步行30多里山路,给灾民送去急需的生活物资和网友捐款。
在随后的日子里,他们看望孤寡老人、救助失学儿童、帮助特殊家庭。在2008年初抗击特大冰冻灾害期间,志愿者开展“我给亲人捎句话”活动,利用网络让因冰雪阻隔在千里之外的游子与家乡亲人实现网上团年。他们放弃与家人团聚,奔走在冰天雪地里,夜以继日地负责视频采集和祝福传递任务,让数百个家庭感受到了温暖。
志愿者无私奉献的精神吸引了社会各界人士的踊跃加入,志愿者队伍发展到24支分队2600多人。他们的事迹先后在人民日报、湖南日报、湖南卫视报道,并得到了省、市各级党委政府及宣传部门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严生标,新田乡学校原校长。新田乡学校座落在海拔一千多米的紫荆山腹地,交通不便,师资匮乏,经费紧张,逢旱要走上十里山路挑水,遇上冰冻只能在锅里化冰饮水。
面对山区教师紧缺的状况,严生标提出学校领导要带头多上课,自己主动承担了四个班级的授课任务,周课时量达18节。他还说服6位已达内退年龄的教师坚持工作,争取4名老师前来支教,解决了师资紧缺的难题;为提高教学质量,他带领教师积极参加教学教研,由他主持的课题研究获得了省教育学会表彰、市教育学会课题成果一等奖、县教育局基础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看到学校办公经费紧张,他带领师生勤工俭学。2007年,带领师生砍柴30000多斤,烧炭4000多斤,种菜5000多斤,喂猪21头。在资金紧缺的情况下,他带领师生自己动手,硬化操坪608平方米,修建乒乓球桌4张,有效地改善了办学条件。教育教学质量大幅提升,该校初三毕业班会考成绩连续四个学年度名列桥江辖区前茅,综合评估连续三次位居桥江辖区榜首。
面对山区教师紧缺的状况,严生标提出学校领导要带头多上课,自己主动承担了四个班级的授课任务,周课时量达18节。他还说服6位已达内退年龄的教师坚持工作,争取4名老师前来支教,解决了师资紧缺的难题;为提高教学质量,他带领教师积极参加教学教研,由他主持的课题研究获得了省教育学会表彰、市教育学会课题成果一等奖、县教育局基础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看到学校办公经费紧张,他带领师生勤工俭学。2007年,带领师生砍柴30000多斤,烧炭4000多斤,种菜5000多斤,喂猪21头。在资金紧缺的情况下,他带领师生自己动手,硬化操坪608平方米,修建乒乓球桌4张,有效地改善了办学条件。教育教学质量大幅提升,该校初三毕业班会考成绩连续四个学年度名列桥江辖区前茅,综合评估连续三次位居桥江辖区榜首。
张达风,现年49岁,思蒙乡中心村村民。1978年,弟弟张达雨突患严重内风湿关节炎,卧病在床。为了帮助弟弟治病,刚刚从部队退伍的张达风不知疲倦地拼命劳作赚钱,但是他弟弟数年后还是瘫痪在床,失去了生活自理能力。
由于父母身体不好,张达风义无反顾地扛起了照顾弟弟的重担。为了防止弟弟长期卧床而生褥疮,他每天不仅要为他弟弟翻身洗澡,还要为他清理粪便、洗衣换被。有年冬天,张达风将弟弟弄脏了的床单拿到河里洗,可河面都结了冰,他就用石头把冰打碎再洗,冰冷的河水冻得他双手发麻。张达风在他自己生病的时候,也没有离开过弟弟半步,三十年来从未出过远门。在放弃照顾瘫痪弟弟去结婚,还是放弃结婚继续照顾瘫痪弟弟,张达风毅然选择了后者,在孤身照顾弟弟近20年后,他才步入了婚姻的殿堂。结婚后,张达风一家人继续无微不至地照顾着瘫痪在床的弟弟。
弟弟有病,兄不远出, 张达风用三十年的时间演绎了敢于担当的亲情大爱,书写了一个手足情深的感人故事。
谌洪琪,现年70岁,1998年从教师岗位退休。十余年来,他把主要时间和精力投入到龙潭传统文化以及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发掘中。
他不顾身患严重的腰椎疾病,先后40次上山背村,6次进米粮谷原始次森林,用摄像机、照相机记录下美丽的自然风光,多角度向外界推介,撩开了原始次森林米粮谷和山背梯田的神秘面纱。龙潭的灯艺文化非常丰富,种类繁多,别致独特,取材广泛,寓意深刻,极具地方特色。他召集社会热心人士经过长时间的收集整理,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资料,2007年搬上了首届“中国·溆浦屈原文化节”的舞台。
在阳雀坡明清古村落的保护和推广工作中,他精心策划,深入研究,把龙潭其它地方一些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综合起来,打出了阳雀坡旅游品牌。为了整理龙潭抗战史料,他自掏腰包,走遍了龙潭和附近的几个县,四处搜集有关文物,创建了抗日战争湘西会战龙潭战役陈列室。他还自费制作龙潭文化DVD光盘,向社会各界赠送,多次上怀化赴长沙,积极争取有关部门的支持。
谌洪琪不遗余力为保护、传承和振兴民间民俗文化四处奔走,让龙潭旅游品牌逐渐走向省内外,使龙潭旅游产业绽放出蓬勃生机。
舒毅,油洋乡文化站站长。参加工作二十多年来,他凭着对文化事业的满腔热情,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勤奋工作、默默奉献,为丰富山区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点亮了一盏明灯。
他通过牵线搭桥、组织引导,先后在全乡各村组建了数十支文艺宣传队伍,形成了一支庞大的群众文化队伍,并经常性地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使得群众文化生活丰富多彩;他将劝赌、劝酒、计划生育等编成快板、歌曲在各村乃至临近乡镇演出,宣传党的政策,传播文明新风;每年还承办《油洋放歌》文艺活动,组织全乡群众参与文艺演出,并在全乡范围内举办“十佳婆婆”、“十佳媳妇”和文化工作先进村、先进个人评选活动,在全乡形成了以和谐、关爱为主题的社会新风气;在2008年初那场历史罕见的特大冰冻灾害里,他甘当亲情志愿者,冒着鹅毛大雪,进村入户,传递亲情,让因冰雪阻隔不能回家过年的家乡父老实现网上大团聚。
他把根扎在群众中,他以文化为平台传播着文明薪火,他以真情为桥梁服务着乡亲群众。近年,油洋乡每年开展各类文化文艺演出近百场次,健康、丰富的文化活动成为助推社会和谐的重要载体。
肖义鸿,40岁, 1992年参加公安工作。在乡镇撤消派出所成立警务室时,他主动请缨到条件最艰苦、待遇最差、基础最薄弱的沿溪乡工作。通过自己的努力,重塑了公安干警在群众心目中的形象,赢得了当地群众的信任。
他坚持“从小事入手,从点滴做起”,为山区群众提供最满意的服务。经常到各企事业单位、中小学校,建立健全各种治安管理制度,在“防”与“堵”上下足功夫,不给违法犯罪留下可乘之机。他大部分时间都在村里,熟悉村情,了解民困,涉及到群众利益的事,他主动去办。山区群众外出打工者较多,为了方便群众办证,不知多少次,他自己掏钱乘车到两丫坪中心所、县局为群众办理户口、证件。在他的努力下,慢慢地大家有事没事都愿往他那里跑,有事就找他帮忙,没事就找他拉拉家常。沿溪乡属多名族聚居地,为维护民族安定团结,他秉公执法,严惩犯罪。
他在工作岗位上十余年如一日,兢兢业业,勤勤恳恳,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了从警原则,重塑了公安干警为民服务的良好形象。
他在工作岗位上十余年如一日,兢兢业业,勤勤恳恳,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了从警原则,重塑了公安干警为民服务的良好形象。
黄长友,小横垅乡雷坡村学校老师。雷坡村学校是一所只有30多个学生的村级小学。30年前,黄长友来到这个学校后,就再也没有离开过,默默无闻地坚守在大山里。
虽然学生少,但黄长友宁可让自己苦点累点,也不愿让山里孩子输在教育上。学校所有的教学计划都是依照教学大纲要求逐一落实,连课间操、眼保健操都没有撂下;山路曲折,他每天都主动送学前班和离家较远的学生回家,担当着“义务接送员”; 一次他在驮运教材回校的途中摔伤了,但为了不耽误孩子们的学习,他隐瞒伤情继续上课;为了让孩子多学知识,他将家庭的重担交给了身体不好的妻子,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中,在他的感染下,妻子成了管护学生的“校外辅导员”。因为对山区教育事业的满腔忠诚,该校学生的成绩年年在全乡名列前茅,赢得了群众和领导的交口称赞。
他自来到雷坡村学校任教后,看着同事一个又一个走出了大山,他也曾动摇过,可当看到农村那些求知若渴的孩子,他又放弃了走出去的机会,坚定的留了下来,把全副身心扑在山区的教育事业上,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美丽内涵,展示了一位农村人民教师忘我的敬业精神。
【编辑:溆浦山人】
来源:中国溆浦网
作者:县文明办
编辑:网站值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