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着略带寒意的丝丝春雨,我们几次下乡找寻溆浦县舒溶溪乡扎水塘村的一位新型农民---舒平,但想不到的是,不管是电话预约,还是上门登访,他总是说:“对不起,我实在抽不开身”,原来他不是下乡出诊,就是送饲料下村,一天到晚,实在太忙。好不容易,才算“逮”住了他,通过一番详细访谈,才了解了他科技创业的点点滴滴、人生之路的坎坎坷坷。
苦难学年:磨砺了他不畏艰难的意志
舒平,1978年6月出生在溆浦县舒溶溪乡扎水塘村5组的一个贫困农民家庭,谈起他家里的往事,以及自己的学年,他似乎有说不尽的话。
他告诉我们,他的父亲是家里的长子,有四兄弟,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民,由于当时爷爷、奶奶经常生病,他的父亲义无反顾地挑起了家庭重担。
舒平上有哥哥,下有妹妹,一家五口人,没有其它经济来源,日子过得相当艰难。他说:“当时,我家里很穷,一年到头,都难以吃到几餐肉。”
自读小学来,他就勤奋好学,学业成绩都是班上前四名,深得老师的喜欢。1993年,他完成了小学学业,以优异的成绩,升入了舒溶溪中学,当他看到父母那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终日在田间忙碌的身影,懂事的他,心里真不是个滋味,特别是由于三姊妹读书,开支较大,每逢开学时,父母就到处为他们借学费,看到这些,他几次想停止学业,为家里做点农活,以减轻父母的负担,但通情达理的父母硬是不同意。
由于舒溶溪乡中学离家较远,他只能在学校寄宿,他跟我们谈到:“当时,因家里经济紧张,别的同学一个星期要18元的生活费”,但他的生活费每周只有3元钱,每个月初,父亲就挑来自家的大米,换成饭票交给他,他每周六天只能吃6斤饭,因家里穷,别的同学可以到食堂买荤菜,但他连小菜都不敢“奢侈”,吃的都是从自家带来的“坛子菜”,有时,实在没有生活费,他就担来自家种的蔬菜,到街上去卖,以此来换生活费。
苦难是一笔财富。苦难的学年,磨砺了舒平不畏艰难的意志,使他在后来人生的道路上,不管遇到什么困难,他都能挺得住、都能熬得过。
落后家乡:激发了他致富脱困的豪情
扎水塘村是溆浦县舒溶溪乡一个较为边远的山区小村,位于雷峰山腰,海拔600多米,因山高路远,交通不便,加之自然条件恶劣,这里的村民生活一直较为贫困。
先天严重缺水的现状,是造成这里贫穷的重要原因。
由于缺水,这里的水田每年只能种一季早稻,山地也只能种些旱烟、辣椒、西瓜等经济作物,1000多人的村, 200多户中还有近一半的农户,难以解决温饱问题。到2004年,全村还有30多位“光棍”,没有找到老婆,成了全乡有名的“光棍村”。
村里有首民谣可以作证:养女莫嫁扎水塘\ 挑水排队到天亮\白米饭是没得尝\红薯饭是大团箱
因村民普遍缺乏科技,难以迈开致富的步伐,在这里,我们听到了两个关于治疗猪病的小典故:
“青霉素医生”。有的村民喂养的猪只要生病了,不管是什么病,都用青霉素来治疗,结果是,有的治好了,有的没有治好,村民对青霉素的了解真是太肤浅了。
“老人在作怪”。有的村民喂养的猪仔患上了“黄白痢”,村民误认为是“去世的老人在作怪”,就用篾萝、香纸压一压,祈望能起到治疗作用。
由于村民不懂技术,全村喂养的猪仔成活率不到50%,出栏时间有的长达1年左右,养殖效益相当低,收支两抵,几乎是赚不到钱。
初中毕业回家的舒平,也算是一个有文化的人,目睹这种现状,他认识到,要摆脱困境、发家致富,先天的环境是无法更改,只有通过科技的力量,才能改变这种困境。
他多次找到年迈的父亲,劝说道:“爷爷种了一辈子田,连饭都吃不饱;你种了一世田,连温饱都难以解决;我们要走出困境,只有依靠科技这个法宝。”
他告诉父母,在无法改变先天环境的条件下,可以利用这种环境,因为这里盛产红薯和玉米,是养猪的好饲料,自己想在乡里办个养殖场,带动村民一起走养殖致富的路子,他的父母听说后,摇头了,这是他们想都不敢想的问题,更何况一没有本钱;二没有技术呢。
“没有钱,我自己想办法;”
“没有技术,我自己去学。”
他发誓要用科技来改变家乡贫因的面貌,靠科技走上致富的道路,在舒平内心的深处,升腾起了一股致富脱困的豪情。
他背着包,只身一人,来到了溆浦县、长沙市、广东省等地,一边打工挣钱,一边拜师学艺。
阳光工程:安插了他山乡创业的双翼
随着时光的流逝,2005年,也就是在这一年,国家阳光培训工程正式落户溆浦职业中专,听说“阳光培训”不用交钱,只要是农民就可以免费学技术。
这真是一件大好事。
在不经意间,听到了这喜讯的舒平,激动得一夜睡不着觉。 2005年3月的一天清晨,他就瞒着家人及妻子,毅然来到了溆浦职中报名,参加了国家阳光工程培训。
舒平是个头脑活络的人,他针对家乡实际,结合本人的喜爱,选学了“畜牧兽医专业”,参加了为期4个月的短训。
舒平深知,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他如饥似渴、勤学好问,深得培训教师的好评,执教畜牧兽医的张安云老师,更是把他作为自己的得意门生,悉心传教,使他掌握了农村畜牧兽医的系列技能。
学成归来。舒平说服父亲,想方设法,自筹资金4500元,花了2000多元,购置了一台打米机和一台粉碎机,先是在扎水塘村办起了全村第一个家庭打米厂、粉碎饲料厂和家庭养殖场,在给山区群众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为自己赢来了一点微利。
接着,他又用剩余的2500元,在舒溶溪的小街上创办了一家饲料兽医店,撑起了依靠科技创业的第一杆旗。
2005年9月,舒溶溪村的一些耕牛染上了口啼疫,当时街上有三家饲料店、两家兽医店,一些村民到其它店子找不到有效的办法后,就抱着试试看的心理,来到舒平的店子咨询,舒平及时给予配药、下乡出诊,在他耐心的治愈下,先后有50多头耕牛得到了及时诊治,为村民挽回了10多万元的经济损失。
在走访中,我们就碰到了舒溶溪村绰号叫“武狗”的村民,他向我们提起了舒平诊治的故事:
他家有两头耕牛先后患上了“口啼疫”,当时,先发生病情的第一头耕牛,相当严重,舒平闻讯后,立即赶到他家里,通过两天的精心治疗,第一头耕牛病情终于有了好转,到第三天,他家的第二头耕牛又发生了口啼疫,舒平又是一番紧张的救治,终于保住了他家两头“农家宝”。
舒平的创业,也牵动着“县阳光工程办人”的心。
2005年10月,舒平到扎水塘村8组一农户家出诊,经过两天的治疗,两头仔猪还是没有治疗好,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带着脑中的疑问,第二天,他又跑到了“县阳光工程办”,找到了张安云老师,张老师与他一起耐心地分析病情,原来是他把仔猪“脑炎型链球菌”误诊为“李氏杆菌”,才造成了治疗上的失误。
“技术无止境”。这件事对舒平的触动很大,为了使自己能够学到更多、更好的技术,他恳请“县阳光工程办”把舒溶溪乡作为“实习基地”,碰到难题时,就请张安云老师来这里“传经送宝”,他的想法得到了县阳光工程办的支持,张安云老师总是在他最为难的时候,经常主动来这里为他排忧解难,他们成了一对互帮互学的“好师徒”。
2005年12月下旬,舒溶溪村田万友家里的一头耕牛因农药中毒,舒平知道,按常规打针治疗是抢救不了的,只有通过静脉注射,才能抢救,而静脉注射,舒平又没有十足的把握,情急之中,他马上打电话请张安云老师来这里“现场指导”,张老师二话不说,冒着严寒,立即坐车赶到现场,通过一番“言传身教”、“精心指导”,舒平终于掌握了“静脉注射”,耕牛又起死回生。
2007年,舒平看准当时市场肉猪价格上扬的趋势,利用自身过硬的养殖技术,又再一次说服家人,与人合股投资10多万元,租用原乡粮站的场地,办起了全乡第一家“三元杂交猪养殖场”,养殖场占地1800多平方米,喂养了48头二元杂交母猪,150头三元杂交仔猪。
有耕耘就会有收获,有创业就会有成功。
短短的四年来,舒平在“县阳光工程办”的全力支持下,依靠科技的力量,在偏僻山乡创造了财富传奇:2008年,经销各类新型养殖饲料50多万吨,实现年收入20多万元;经销兽药、农药,实现年收入7万多元;推销各类种子,实现年收入5万多元;创办的两个养殖场实现年收入38万多元,年总收入突破70多万元,纯收入达20多万元。
辐射带动:成就了他奉献山区的辉煌
“一人富不算富,众人富才算富”。从山里长大的舒平深知,他所取得的成功,一方面,是依靠“县阳光工程办”传授的科技,另一方面,是得益于乡亲们的支持。“致富思源”,他要用自己微薄的力量,带动乡亲们一起,迈上科技致富的金光大道。
他以自己的经销店为“辐射点”,把科技的光芒,撒遍了全乡的山山水水、村村寨寨。
舒溶溪村武锡平,现年42岁,原来是乡里的邮递员,只晓得耕种几亩薄田,家庭比较困难,有想养殖的念头,但苦于没有技术,一直不敢“下手”。舒平知晓后,及时向他伸出了援助的双手,没有技术,就传授技术;没有资金,就借资垫付,在舒平的倾力扶持下,2008年3月,他家养殖了8头二元杂交母猪,现已繁殖了70多头仔猪,去年底抢售一空,当年实现纯利2万多元,一举甩掉了“贫困帽”。
扎水塘村的“颜老九”,原来家里穷的叮当响,舒平又是帮资金,又是帮技术,又是帮项目,协助他办起了一个有30多只羊的养羊场,舒平经常上羊场,免费为他家的羊群配料、驱虫、阉割,做到全程跟踪、技术随访。
“科技顾问”是村民送给他的雅号。在他的传帮带下,很多村民改变了传统的仔猪“喂养法”,原来村民喂仔猪,都是把猪潲烧开,再伴“浓缩料”,既费时又费力,还要烧柴,影响环境,现在都是改用“全佳料”,仅此一改,每头猪仔就节约费用达10多元,而且省时省力,又保护环境。
带动的力量是巨大的。舒溶溪村的“田老六”,原来跑运输,现在,在舒平的鼓励和带动下,投资20多万元,办起了全乡第一个养牛场,养殖了20多头牛和60多只黄羊,舒平就成了他养殖场免费的“科技高参”。
扎水塘村张英满、舒采伟、向理铁,自2008年5月份开始,就在舒平的支持下,也合伙办起了养牛场,现已养牛28头,舒平经常隔三差五来指导,成了他们场里义务的“牛师傅”。
为了方便乡亲们,自2008年来,舒平就自购了一台集装箱车,免费为村民送农资、送饲料;安装了一台咨询电话,配备了两台业务手机,做到随喊随到,四年多来,舒平的足迹走遍了全乡13个村,200多个村民小组,每年下乡出诊300多天以上;每个月要穿烂三双胶鞋,每年要骑坏一台摩托;每年为村民养殖、种植解决疑难杂症200多个,为全乡挽回养殖、种植等方面的经济损失达20多万元。
在他的辐射带动下,在他的科技支持下,现在,舒溶溪乡的村民掀起了“养殖热”,实现了在家门口致富的梦想,一个一万多人的小乡,涌现了100多家“家庭养殖场”,每年出栏肉猪达5000多头、仔猪10000多头,仅此一项,人均增收200多元。
谈及未来的打算,年轻有为的舒平,向我们描绘了他的宏伟蓝图:“5年之内,创办一个千头养殖场;10年之内,创办一个万头养殖场,以此带动全乡生猪产业的大发展,把舒溶溪乡打造成一个名副其实的生猪之乡。”
舒平成功了,这个真实而感人的故事,令人欢欣,促人深思,催人奋进,透个这个故事,它使我们从中可以得到诸多深刻的启示:
启示之一:“新农民是新农村的灵魂”。中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战略,可以这么说,广大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体,新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灵魂”,如果没有新农民的带头和参与,建设新农村只是一句苍白的口号。溆浦县舒溶溪乡扎水塘村舒平,就是一个典型的新农民代表,他依靠自己微不足道的力量,在一个边远的山区小乡,艰辛创业,不但实现了自己人生的价值,也为山区新农村建设增添了一束亮色。时代呼唤着千千万万个象舒平这样的新农民。因此,各级党委、政府要提升认识,转变观念,把培养和造就一批有文化、懂科技、知政策的新农民作为新农村建设中的一项重中之重的工作来抓,只有这样,新农村建设才充满新的希望。
启示之二:“创业能力是创业培训的核心”。从舒平的成功实践来看,对农民开展创业培训,核心就是要提高农民的创业能力。近年来,溆浦职业中专就是从三个方面努力,确保农民创业能力得到提高:一是培训力量强配。抽调工作责任心强、教育教学经验丰富、有专业特长、有奉献精神的一线教师负责阳光工程培训工作,并且把阳光培训工作纳入了教师个人年度考核。二是培训规划详订。从“培训人员”、“培训内容”、“培训投入”、“培训激励”、“培训监督”等方面制定详细的规划,详细地分步骤、分年度实施“培训计划”和“培训时间”、“培训任务”。三是培训方式灵活。主要是做到六个结合,即:“传统方式与现代方式相结合”、“长期培训与短期培训相结合”、“远区域培训与近区域培训相结合”、“点上培训与面上培训相结合”、“普及培训与系统培训相结合”、“知识培训与技能培训相结合”。如舒平在县职中参加“短期培训”后,县职中继续延伸对他的“长期培训”,才使他在创业的路上高歌猛进。
启示之三:“实现三化是阳光工程的保障”。 众所周知,阳光工程是由政府公共财政支持,按照“政府推动、学校主办、部门监管、农民受益”的原则来组织实施。从舒平这个故事的背后,可以表明:“实现三化”是“阳光工程”顺利推进的保障。近年来,溆浦县委、县政府把“阳光工程”作为建设小康溆浦、和谐溆浦的一项重要载体来抓。一是“组织政府化”。由县政府牵头,组织县农业局、财政局、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教育局、科技局、建设局等相关部门,成立了“县阳光工程办”,全面负责全县阳光工程培训工作。县委、县政府的主要领导经常过问“阳光工程办”的工作及运行情况。二是“管理严格化”。县职中加强培训管理,根据市场需求,制定培训计划,安排培训课程,组织开展培训;县财政严格资金管理,及时拨付培训专项经费,确保培训梯级推进。三是“监督社会化”。县委、县政府强化了对阳光工程培训的检查和监督;“县阳光工程办”及时向社会公布培训人员、培训任务、培训专业、收费标准及资金补助等情况,并设立了举报电话,主动接受全社会监督。
[编辑 地瓜]
来源:怀化新闻网
作者:管理员
编辑:网站值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