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我读书 我收获]铿锵的足音——读怀化新闻作品《足音》有感

来源:中国溆浦网 作者:刘长松 编辑:网站值班 2008-08-20 09:49:00
 
   案头上的这本《足音》,是三十年来怀化新闻作品的剪辑。它装帧朴素、淡雅,一条蜿蜒的长路配上红底白字,一如不事张扬、寂寞开放的路边小红花,它静静地蓄积着怀化三十年来发展进步的芬芳,蕴藏着全市四百万干部群众不畏艰难、勇于进取的铿锵足音。
 
   《足音》是湖南日报怀化记者站从公开发表的5000多篇文章中精选出来的。分为消息、人物通讯、工作通讯、特写散记四大类。通过细读此书,可以感受到怀化人民意气风发、艰苦创业、加快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时代风貌,可以收获到新闻写作与立身做人的诸多感悟。
 
   “春风得意马蹄急,一日看尽长安花”。翻开《足音》,仿佛看到一幅逶迤而又波澜壮阔、感人而又催人奋进的怀化经济社会发展画卷。1975年,怀化地委和行署机关从黔阳县安江镇迁到怀化榆树湾。当时的榆树湾是一个名不经传的弹丸之地,人口不过三千,交通闭塞、文化落后,旧时土匪曾在这里猖獗一时。1972年和1978年,湘黔、枝柳铁路在此交汇后,榆树湾的面貌和整个怀化市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个巨大变化,是五溪儿女不畏艰难、奋发图强的一个宿影,是怀化自有人类活动以来的发展奇迹。从《火车拖来的城市——怀化》到《八亩山地写新篇》,到《山区工业新桥》,再到《千帆竞发赶大潮》、《放眼西南看新城》……一行行艰难跋涉的足迹,一声声铿锵有力的足音,让人看到了怀化的工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原始的家庭作坊式到新型工业化的跨越;让人看到怀化的农业从基础薄弱、潜力不足到后劲增强、发展加快的转变;让人看到怀化的城镇建设从配套设施不全、功能不完备到规划有序、开发大气、建筑美观的变化。《足音》记录了怀化三十年来的发展历程,抒写了怀化三十年来的风雨沧桑,讴歌了怀化人民靠勤劳的双手改天换地的开创精神。阅读此书,一方面感到各行各业的前辈们为怀化的发展披荆斩棘、不畏艰难、甘洒青春热血的奉献精神之可贵,另一方面也感到今天的幸福生活多么来之不易,今天的发展成果多么令人骄傲与自豪。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翻开《足音》,仿佛看到许多既熟悉又陌生的身影浮现在眼前,诉说着四百万干部群众富民强市的共同心愿。怀化的发展进步,应归功于无数立足职责、埋头苦干的怀化儿女,应归功于无数支持、关心怀化发展的各位领导和各界朋友。从《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到《雷锋式好干部张其荣》再到《人民公仆陈善美》、《农民兄弟的贴心人——周福坤》。这些优秀的怀化儿女,在自己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为了五溪大地的明天,为了子孙后代的福祉,恪尽职守,乐作奉献,任劳任怨,鞠躬尽卒。通读整个人物通讯,发现他们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对党的事业无限忠诚,对本职工作的无比热爱,对人民群众的无比关怀。正是由于他们的矢志不移、毫不动摇的宗旨信念,由于他们埋头苦干、艰苦创业的工作作风,由于他们一身正气、清正廉洁的工作原则,从而在平凡的岗位上充分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凝聚了各方面的力量,得以实现三十年来又好又快发展的局面。从他们身上,我感受到勇于牺牲、敢于担当的人性之光辉,感受到自己的缺陷与不足,体会到“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真理。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阅读《足音》,不仅使我对怀化三十年来的发展历程和涌现的优秀儿女有了深入的认识,同时,对提高自己的新闻写作水平有很大的裨益。无论是消息、通讯还是特写散记,每一篇文章都有值得我学习与借鉴的地方。从语言上看,每篇文章用词准确,行文流畅,读来朗朗上口,让人体会到语言的魔力。从结构上看,每篇文章构思精巧,布局严谨,主题突出,增一段见多,减一段嫌少,可谓费尽匠心。从题材上看,每篇文章都呈现出高歌主旋律、坚持多样化、展示时代风貌的特征,对改进作风、促进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舆论支持。对照自己写作特点与风格,因平时看文、史、哲方面的书籍较多,虽然也经常接触公文,但囿于题材范围窄、行文布局不甚讲究的原因,使自己的公文写作存在或多或少的不足。因此,我将倍加珍惜来经调室学习锻炼的机会,倍加珍爱这本《足音》,希望通过它能收获写作上的灵感与技巧。
 
   《足音》所写的都是普通的人和事。所写的人很平凡,所写的事很琐屑。但正是这种平凡,却寓于崇高;正是这种琐屑,却弥足珍贵。
 
   一册在手,受益匪浅……
  
                         (作者系县政府办经调室干部)
 
[编辑:老王]
 

来源:中国溆浦网

作者:刘长松

编辑:网站值班

阅读下一篇

返回溆浦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