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棺是一种古老的习俗,早已销声匿迹,但在湖南溆浦溆水边的一个小村落,最近一次悬棺葬的时间是1980年,当地村民称,要是机缘合适,不排除进行新的悬棺葬可能。
2008年5月6日,溆浦县思蒙镇,层峦叠障的丹霞山峰覆盖溆水边的数十平方公里土地,在三和村三闾滩后的“狮子口”,有葬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悬棺。这一带地方又叫“唱歌垴”,是土家族青年对歌的地方,土家族祖先巴人的悬棺
“狮子口”。三和村村支书杨吉灶称,如果机缘合适,不排除进行新的悬棺葬可能。
思蒙山水,三闾滩。
打渔归来的三闾滩村民陈建凤。
在“极边第一城”,云南腾冲,离开湖南芷江老家76年的黄有强,用“两个没有”概括目前的状况,“没病没钱”。
“狮子口”里有悬棺
思蒙有三闾滩,三闾滩有悬棺,我们就是冲着悬棺而来。2008年5月6日,我们从溆浦思蒙镇上走了大约一公里水路,到了三闾滩。
三闾滩坐落在溆水河边,是三和村的两个自然村落之一。三闾滩解放前叫三门滩,大约是有人说屈原来溆浦时经过这里,而改名,如今因为修水库水位上升滩已不存。
由于前临溆水,后靠丹霞地貌的山峰,这里的居民田地极少,多以打渔为生。上岸时,我们恰巧碰到从溆水打捞出鲜活而又细小的鱼的村民。三和村村支书杨吉灶介绍,三闾滩有108户,500多人,其中大部分为土家族,祖先200多年前从辰溪木州逃荒而来。
木州是沅水辰溪段江中央一个洲,盛产木材,水涨而洲不漫,因而得名。
可杨的祖先却因为水灾逃荒到了100公里外的三闾滩,初来时还是一块不毛之地。
在杨支书的带领下,我们越过良田美池桑竹,穿过一条从低矮丹霞山峰开凿出的长约50米的隧道。隧道为2007年8月凿成,洞中无光,且很潮湿。杨支书说,没修隧道前,村民都是翻山走再绕过两座山,便到达“狮子口”下,上面有我们寻找的“悬棺”。这时杨支书才告诉我们,村子里多数人都是土家族,悬棺习俗是从祖上传下来的。
研究一般认为,土家族的祖先是生活在湘鄂渝边区的巴人,历史上,巴人确实有悬棺习俗。在湖南,土家族横跨酉水到舞水的广大地域,溆浦也有分布。
距三闾滩居民的祖居地辰溪木州不远,就有著名的悬棺“箱子岩”,沈从文曾作描述:“那种赭色木柜一般呈方形木器,现今还有三五具好好搁在崭削岩石半空石缝石罅间。”
80多个人把棺木拉上去
但是三闾滩的现代“悬棺”,和我们通常所见古代留下来的悬棺已不大相同。它们坐落在高达六七十米的山洞里,以土坟的形式展现在我们面前。
我们沿那座名叫狮子山的丹霞峰爬到一个洞口,从里钻进去,就看到了传说中的“悬棺”。
杨支书介绍,洞中两座坟,分别为杨、雷两姓人家所葬。杨家的坟葬于1978年,为一女人,雷家的坟,葬于1980年,为一男人。
原来,棺材是沿着并不太陡峭的山坡抬上去的,然后将坡上原本存在的一个洞口凿大,再把棺材抬进去安葬在大约有百来平方米的洞中。
说山不陡峭,可丹霞山峰所具备的圆润特点,都比一般山坡度大,要把重数百斤的棺材抬上去,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杨支书参与两次抬棺材,据他回忆,每次村里都出动了80多个人,甚至连女人和一些老者都加入其中。
他们这时候所做的事情体现了普遍的那种奇迹所具备的特征,即超乎想象。把棺材放在几根圆木上,两边系上绳子往上拉,尽管支书描述得非常逼真,我们始终无法想象在那样陡峭的情况下,怎么把那么重的棺材拉上去。而且那么陡峭狭窄的路上,七八十个人,往哪站?
进入“狮子口”的洞口,原先并没有这么大,而是后来人凿开的。杨支书称,这纯属凑巧,如果没有这个洞眼的话,他们也会像通常的悬棺葬那样,用绳子从山顶吊下去,置于洞中。
至于在洞中的土葬,和一般悬棺直接放棺木不同,杨支书称,这也是良好的地势条件决定。
开始葬的一人,基本上位于洞子的中轴线上,后一个人葬在靠中轴线的旁边,尽管还有空地,但按照当地人的理解,这时候已经不能葬了,“别人把好的位置占去了,不吉利”。
所有这些,都是当年遍布溆浦城乡的巫师促成,葬之前要经过他们测算,葬之后,据说要在洞中进行三天三夜的法事。
也许,这已经是最后的悬棺了。
“小天府之国”,保存古老民俗
溯沅水而上向左拐入溆水,最开始的几十公里路,两边山势险峻,要不是水库让水位提升,确实可以看到高山把日头遮住。这里,是被中国第一个伟大诗人浓墨重彩描写过的地方:
“入溆浦余儃徊兮,迷不知吾所如。深林杳以冥冥兮,猿狖之所居。山峻高以蔽日兮,下幽晦以多雨。霰雪纷其无垠兮,云霏霏而承宇。哀吾生之无乐兮,幽独处乎山中。”
溆浦的屈原研究学者称,遗憾的是屈原没有继续描写下去,而是笔锋一转开始议论,以至于史学界把屈原在溆浦生活过数年的重要史实都忽略了。
屈原没有继续描写的下一个地方,叫思蒙,属丹霞地貌,层层叠叠的丹霞山峰覆盖溆水边的数十平方公里土地。这种地貌表明,这里是地质史上的第四纪红盆。
自此以上向东北几十公里一片,包括县城,都是偶有小山丘十分平坦的地方。而这个“红盆”周边被山包围,以至于那些没有亲身到过溆浦的人,总把它看成是屈原描写过的那种山高蔽日、猿鸣虎啸的荒芜之地。
但事实并非如此。溆浦做过楚黔中郡郡治,溆浦本土学者舒新宇认为,这也是屈原当年不顾山高路远来到溆浦的原因。历史上,溆浦一直是大湘西最为富庶的县份之一。
根据北大学者俞孔坚关于“天府之国”的论述,溆浦这样一个外部封闭、内里平坦,“靠一片田地,一片果园”生活的地方,实属“小天府之国”,为让那些散落在逡巡时光中的古老文化留存下来创造了条件。
溆浦有记载中最早的悬棺
隋朝黄闵《沅州记》记载:“辰州溆浦西四十里有鬼葬山,其中有棺木,遥望可十余丈,谓鬼葬之墟。”这是我国古代关于的悬棺最早记载。
鬼葬山就在溆浦县小江口乡江星村,是溆水边的一个悬崖,距思蒙大约有20公里水路。
我们从溆浦县城出发,在盘曲的乡村公路上行驶约莫一个小时,便到了鬼葬山。乍听一个令人毛骨悚然的名字,走近却看到一副五彩斑斓的画面——高约200米的崖壁上,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样可怕。
据同行的县政协委员禹经安介绍,鬼葬山的悬棺在当地一直是个谜团,山下不远处也是个土家族村寨,阶梯全凿在天然的石头上,让人联想悬棺与这个民族可能有几分联系。
当地人称,早几年前还有人攀岩上去想看个究竟,有两人爬到悬崖中央摔断脚。崖壁上一白色图案,极像屈原,当地有人称它为屈原的化身,相传屈原流放溆浦时曾在此逗留。
由于崖壁稍倾斜,在一定程度上阻挡了雨水的侵蚀,悬棺从隋朝之前更为久远的时代,保留至今。
我们看到外面的崖壁因为风化,已有些破败不堪,棺木也滑到洞口边上,在悬崖下抬头便可望见。
悬棺旁有“量天尺”、“坛子洞”等遗迹,据称为古代“五溪蛮”巫文化的体现。
在云南,他可能是最后的湖南籍远征军
天边车友俱乐部“重走中国最伟大的抗战公路”活动车队抵达云南瑞丽
本报讯 7月17日下午,半个小时的紧张等待后,我们与湖南远征军黄有强,在距离腾冲县城2公里的尚家寨村巷子里相遇。
这是天边车友俱乐部“重走中国最伟大的抗战公路”活动车队,在腾冲县经历了三天寻找,拜访了四位远征军老兵,从腾冲统战部的73人名单之外,寻找到的惟一一位健在的湖南籍远征军老兵。
黄有强91岁,15岁离开家乡芷江参军后就再没有回过家,1942年随53军116师346团炮兵连攻入被日军占领的腾冲城,之后在当地成家,至今离开家乡已逾70年。老人的湖南口音已经被腾冲话冲淡,听他讲述60多年前的那段历史,湖南车友们感到很费力,而看到老人的生存状况,车友们更感觉无力。此前一天,《湖湘地理》栏目组和车友们还到腾冲国殇墓园,给那些为国捐躯的将士敬献了花篮。车队前日抵达云南省西部边境城市瑞丽,当日进入缅甸,沿史迪威公路的一段,在木姐、南坎等地继续寻访亲历抗战的当地老人,并于第二天离开这座炎热的城市,离开原始的滇缅公路,添衣前往丽江、中缅等地。
[编辑 地瓜]
来源:潇湘晨报
作者:何捷 明鹊 马金辉
编辑:网站值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