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片古老的净土,悠久的人文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光荣的革命传统,追求和谐幸福的精神,在这里一代又一代地延续传承;
这是一片发展的沃土,那生机盎然的村庄,商机无限的城镇,和谐的文明乡风,日新月异的变化,处处蕴涵着和谐幸福的巨大潜力;
这是一方耕耘的热土,人民百折不挠的意志,兼容并蓄的胸襟,通达天下的友善,励精图治的创业精神,显现出谋求和谐幸福的蓬勃朝气。
观音阁,这个地处溆浦城郊西北、溆水三都河畔的新型小城镇,湘黔铁路和S308线穿境而过,是远近闻名的农业大镇、商贸集镇、“水果之乡”。自党的十六大以来,该镇党委、政府带领干部群众在这里建设百姓和谐幸福的家园,让生活在这里的群众享受到了和谐幸福的丰硕成果,演奏出了一曲新时代的和谐幸福凯歌。
新思路开启富民新航程
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本。
观音阁,是传统的农业大镇。该镇历届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农业经济发展,让群众过上了丰衣足食的日子,使周边乡镇不少老百姓羡慕不已,但是随着岁月的变迁,由于农业生产方式传统、农业技术推广不够,传统农业开始难以承受“富民强镇”的重任,更无法让群众的“钱袋子”鼓起来。而周边一些乡镇却凭借丰富的矿藏资源优势,掀起了新一轮工业发展热潮。传统农业的发展现状,周边乡镇发展的迅猛来势,“逼”得该镇党委、政府作出新的抉择,提出了“立足资源优势,找准发展定位;立足传统农业,发展现代农业;立足科技兴农,实现富民强镇”的工作新思路。
立足资源优势,找准发展定位。发展工业,地下无矿藏资源,基础无优势可言;发展农业,虽然有基础优势,但是仍处于传统阶段。要实现富民强镇,是“随大流”走发展工业之路,还是“守旧业”走农业发展之路?一些镇村干部认为,农业发展得再好,也难以富民强镇;许多群众也认为, 发展农业只能解决温饱问题,无法走上致富之路。面对这些“农业无为论”、“农民难富说”, 经过反复调研论证后,该镇党委、政府一班人却认为,要实现富民强镇,关键在立足传统农业资源优势,发展现代农业,延伸农业产业链条,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初秋时节,笔者来到覃村采访,只见金黄的稻子一眼望不到边,一台台联合收割机在稻田里来回穿梭,田埂上撒落一路路欢快的笑声,四处呈现出一派丰收的景象。“这丘田有七分多面积,一二十分钟就收割完了,现在当农民还是舒服,比起过去来轻松多了,”该村村民向神军指着自己刚收割完的稻田开心地说。这是该镇立足科技兴农,实现富民强镇的一个缩影。为了打破传统的农业作业方式,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该镇大力推广农业机械化作业。联合收割机机收面积超过2万亩,仅此一项为农民节省生产成本近200万元。该镇从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入手,实施新型的农民培训工程和科技入户工程,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了智力支持。粮农大胆引进新型优质高产品种。今年在覃村实施了300亩优质超级稻品种的示范推广基地,通过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预计该示范品种亩产将达到1600斤。
立足传统农业,发展现代农业。该镇通过引导农民实施“一村一基地”、“一村一项目”工程,积极发展“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特色农业。前些年,该镇坪里村草莓种植户最初只有邓龙艺等少数农户,规模只有2亩多。为了加快草莓的规模化发展,该镇的镇村干部组织种植户建立了“草莓”、“花卉”等行业协会,带领周围群众发展草莓和花卉。现在已发展到草莓大户56户,规模达100亩,每亩产值最低也有7000多元钱。周边的建设村许多农民也跟着发展草莓,草莓的市场占有量已经达到该县的90%。现如今,特色农业,犹如一颗颗“致富明珠”镶嵌在田间地头,照亮群众致富奔小康的新航程。坪里村的大棚草莓“红”透了溆浦县城,戈家冲村的蘑菇菌种植鼓胀了农民的“钱袋子”,浆池湾村的油桃远销省外换回了一沓沓钞票,川水的莲藕俏销“闹”进了大都市,铁路湾村的反季节苹果远近闻名……特色农业为农民增加了收入,给农业生产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农业产业的规模化,促进农业产业链条的延伸,加快了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为了推进农业产业化,该镇先后筹资1000万元实施了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对川水、覃村、浆池湾、坪里、建设等15个村1.4万亩水田实施了农田水利改造,修建了28条32.7公里机耕道,硬化了112条共76千米高标准水渠,使项目区灌溉条件明显改善,机耕机收率达80%,真正实现了“田成方、树成行、路相通,渠相连”,呈现出现代农业的浓厚气息,调动了农民种水稻的积极性。该镇种10亩以上的有110户,青垅村的邓必求种水稻30多亩,全镇粮食增收达110万元。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建设,培植了一批农业加工龙头企业。2005年,该镇引进第一家农产品加工企业——“金裕米业”。今年,以加工柑橘、枣果等农产品为主的正鲜食品加工厂又“落户”该镇。
该镇现代农业的发展,不仅重振了农业富民的雄风,而且增强了农民依托农业致富的信心。该镇呆在家里的农民照样鼓起了“钱袋子”,建起了漂亮的小洋楼,过上了好日子,一些外出务工农民羡慕不已,也纷纷回乡干起了农活,发起了“农财”。近年来,该镇兴起了外出务工农民“返乡潮”,外出务工农民返乡率每年以5%的速度递增。现如今,该镇已经迈出了从传统农业走向现代农业的坚实步伐,开启了富民强镇的新航程。
新理念奏响乐民新旋律
观音阁的由来有一个传奇的故事。
观音阁的前身是“文昌阁”,由原住在此地的姚、苏两户共同出资兴建,象征两户人家永久文明昌盛,和睦相处。后来,明朝南阳知府邓少谷把“文昌阁”改名为“观音阁”的内在含义是:“观者看”、“音者信”、“阁者守”,代表着三都河畔的老百姓保家卫国、团结兴旺之意。于是,“观音阁”成了人们休闲、娱乐的中心,群众经常在此唱花鼓戏、舞狮子灯、蚌壳灯。经年日久,观音阁也因此留下了文化的烙印。
跨入二十一世纪,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征程中,该镇党委、政府一班人清醒地认识到:要建设好和谐新农村,既要重视物质文明建设,让群众的“口袋”富起来,又要重视精神文明建设,让群众的“脑袋”也富起来。镇党委书记张智忠在接受采访时说:“现在,我们镇村干部所做的工作,主要是通过提高群众幸福指数,让群众幸福快乐起来”。近年来,该镇通过为群众开展文化活动搭建平台,引导群众弘扬乡土文化,使该镇的农民文体活动蓬勃发展,全民健身蔚然成风。
加强文化阵地建设,搭建乡土文化平台。9月上旬,笔者走进观音阁镇覃村、浆池湾、坪里等村的村级活动中心,一个个功能多样的文体活动场所出现在眼前:高标准的篮球场、羽毛球场,整洁的乒乓球室、棋牌室和健身房……从2005年到2007年,该镇连续三年投入精神文明建设资金超过10万元,基础设施和体育器材投入累计超过48万余元。通过多方筹资12万余元,对电影响院礼堂进行了一次大维修,还购置了幕布、灯光、音响等设备;去年筹措资金20余万元,将镇文化大楼改装成一个集文化、教育、体育、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性大楼,为群众开展各类文体活动提供了便利条件。同时,加强村级文化阵地建设,村村建有文化活动室。目前,该镇22个村共成立文艺宣传队79支,最多的覃村多达12支。他们经常自发地编演节目,用生动的形式宣讲了法律政策。
弘扬民间乡土文化,迎来农村文明新风。为了培养乡土民间艺人,以扭秧歌、打腰鼓、霸王鞭等特色表演形式,宣传倡导社会新风气和法律政策,该镇主动联系了县文化局、楚浦艺校、县剧团等单位的专业人员上门培训和指导,提高乡土文艺人才的演技水平。每年拿出上万元资金,对创作新颖、表演优秀的节目给予表彰和奖励。覃村说唱艺人向延林,编快板信手拈来,趣味十足,朗朗上口。他编排的节目《七个大嫂学章程》、《十唱计划生育好》宣传了人口与计划生育政策。针对“地下六合彩”非法赌博活动,浆池湾村文艺宣传队创作了《劝君莫买码》,丁家冲村文艺宣传队创作了《戒赌三字经》等,每周二四六的下午自发巡回表演,一批“码民”在歌声震憾下销声匿迹。
加强组织引导,奏响乐民旋律。今年7月上旬,该镇中学运动场上彩旗飘扬,呐喊声此起彼伏,一年一度的镇农民大众运动会正在这里举行。参赛队伍多达67支,运动员有700多人;参赛队伍中有82岁的白发老人,也有7岁的儿童,现场观众达5000多人次。运动员们在合力挑沙、自行车慢骑、掰手腕、负重爬坡等比赛项目中角逐。通过镇有线电视的现场直播,使该镇干部群众感受到了竞技的激情与运动的快乐。该镇不仅每年组织举办全镇农民大众运动会,而且发动各村利用农闲和春节期间组织各种文体活动,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同时,该镇政府深入实施“亿万农民健身活动”,主动开展独具特色的农民体育运动,牵头建起了篮球协会、乒乓球协会和健身协会。一些村也建起了农民体育运动协会、妇女体育运动协会以及独具地方特色的文体健身协会。这些协会通过引导文艺宣传队编演的“身边事”,让身边人看了后,乐得村民“如痴如醉”。
“农闲练、年节舞、吉日喜庆敲锣鼓,和谐社会乐悠悠”,现在该镇的农民体育文化,不仅成了一种昂扬向上、充满活力与激情的新生活方式,而且也展现了农民生活康宁、幸福美满的新风采。
新风貌谱写爱民新篇章
观音阁镇,自古人杰地灵、人才辈出,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
为了让群众过上和谐幸福的生活,一代又一代的观音阁人在坚持不懈地追求着。过去,从该镇走出去的向警予、向仲华等一大批优秀儿女,为了中国的解放事业抛头颅、洒热血,甚至献出了自己的宝贵生命;许多革命烈士为了保家卫国,在抗日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中为国捐躯、英勇献身。进新世纪后,“中华人口奖”获得者叶立慧等许多基层干部,继续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继承光荣的革命传统,以崭新的精神风貌,带领群众追求和谐幸福的生活,展现出了党员干部的新风貌,谱写出了爱民新篇章。
该镇干部群众发扬创新精神,率先在覃村组织开展计划生育村民自治试点工作,健全了计生协会队伍,群众当家做主,自觉实行计划生育,为该县计划生育工作探索了新的路子,得到了市计生协的充分肯定。坪里、丁家冲、赤壁垅等11个村在大胆尝试计划生育村民自治的基础上,成立了三生服务基金会,筹措三生服务基金20多万元,充分发挥协会作用,使计划生育始终沿着健康的轨道发展。该镇党员干部不仅具有创新精神,还有着兼容并蓄的胸襟,敢于接受新鲜事物。近些年来,该镇从外面引进了圣女果、超级稻,还建立了400多亩地的花卉苗木基地。2005年,该镇村干部和种苗户到浏阳市参观学习,开阔了种苗户的视野,拓宽了种苗户的思路,现在该村已开始试种各种花卉苗木,开辟了脱贫致富的新路子。
该镇党员干部不甘人后争先进,群众比学赶帮做贡献,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这是该镇干部群众发扬拼搏精神的真实写照。党的惠农政策给改变农村面貌带来了新的契机。覃村干部通过争取交通建设项目,组织群众修通了水泥路。其他10多个村的群众就觉得自己村落后了,在村干部的带领下,也修起了水泥路。在外打工的村民听说村里修公路,纷纷回家捐款。“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该镇不仅村干部之间相互比,而且驻村干部也毫不“退让”,一心只想改变村里的落后面貌,帮助群众富起来。镇党委委员雷汉生说:“如果自己联系村的工作落后,总觉得自己没面子。”该镇覃村组织开展了评选“文明家庭”、“好婆婆”活动后,一些过去不孝敬公婆的村民,争着赡养孝敬公婆。相邻的村组干部看到覃村家庭矛盾减少了,社会和谐了,也开展了评选“文明家庭”、“好婆婆”活动。
在该镇党员干部的心里,群众利益无小事,工作作风是大事。每年稻谷收获的季节,观音阁镇政府大院,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每天清晨,镇里干部将院内操坪和院外篮球场,打扫得干干净净;每天晚上,周边的群众将在政府大院里晒好的稻谷,运进了自家的粮仓。“没有围墙的政府”,是该镇干部提高服务水平、发扬奉献精神的一个缩影。领导干部率先垂范,经常深入贫困村,与村干部一道制定脱贫计划,使许多村通了水泥路,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同时推行首问首办责任制和公开办事制度,探索工作新思路,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便民制度。每逢赶集实行联合办公,当场解决群众提出的问题,一时不能解决的,最迟在15天作出回复。该镇推出了“爱民餐票”制度,干部下乡前到政府购买“爱民餐票”,在群众家就餐后支付“爱民餐票”, 不但实现了基层村委会接待费为零,而且进一步密切了干群关系。许多群众称赞:“五十年代的干部作风又回来了。”三年来,该镇先后发动机关党员干部“下农村送温暖”活动,为156名失学儿童和困难户捐款18000多元、衣服500余件。今年元月中旬,镇党委记张智忠、镇长向长旬及两个学校校长各出1500元钱,建立“助学基金”,开展结对帮扶活动,帮助50余名贫困学生重返课堂。
党员干部朝气蓬勃的精神风貌,促进了镇域经济的快速发展,谱写出了一曲曲爱民新乐章。近年来,该镇的各项工作得到了上级的肯定,也赢得了群众的赞许。该镇被该县授予“红旗党委”、 “综合目标管理先进单位”,计划生育工作先后五年位列一类乡镇;三年创全市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乡镇,被评为“全市综合治理先进单位”; 2005年计生协工作还被评为全国优秀乡镇。
来源:中国溆浦网
作者:王继云 雷汉生 邹序稳
编辑:网站值班